大学生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在指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这一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市场竞争力及高等学校的生存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对策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大学生, 尽管有很好的毕业成绩, 但只会纸上谈兵, 动手能力很差。近几年来, 出现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当然这与我国近几年大学扩招有关。但另一方面, 也说明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 不难看出, 大学里结合现实工作的研究实验与实践教学甚少, 学生几乎没有真正体验过所学专业的现实感受,更无任何经验可言, 这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技术和攻击不断革新, 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频繁, 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而没有时间能力的大学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 因此, 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 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学生的脑子里。走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 兴奋使他们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 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 动手能力不强, 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2.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现如今, 很多高校仍只把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即便学生的成绩已量化为学分, 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纳入学分体系。显而易见, 一个学生只要各科成绩优秀, 实践能力再差, 也会顺利毕业。但若是一个学生多科亮起红灯, 实践能力再强, 也无法顺利毕业。这也就造成很多学生树立起了“六十分万岁”的考试观, 对其它素质的提高便视而不见。导致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 便面临着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尴尬, 在应用实践应用方面茫然不知所措。 3. 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在社会上, 存在一种严重偏颇的短见, 即把学历高低视为学生好坏的关键因素。很多人评论学生能力的高低, 往往只看学历, 没有一定的学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在工作中工资、待遇、提升等等诸多方面都与学历挂钩, 这对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来说非常不利。三、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加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必须摆脱优越感, 增强竞争意识。高校毕业生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 应加强对自身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多参加社会实践, 尽可能多实习, 增加社会阅历, 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 2. 树立高校“能力教育”理念目前,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逐步由以往的“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此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下,“能力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高校也应该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 进一步明确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