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连乘连除教学反思.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所花的时间太多, 拖慢整节课的节奏。(1) 口算热身环节应该创设一个竞争激趣的环节, 给学生一种紧迫感。(2) 为引出课题时所设计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 4 道计算题, 在交流时无需再交流它们的特点, 因为在练习时就已经复习了它们的特点。如果省去这个环节,就能为本堂课节约 3 分钟以上的时间。反思: 静下心来看自己的上课录像, 仅从这 3 个环节就能看出很多问题。(1) 该交流时没有及时交流。在揭题之后, 应该给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时间好好想一想, 什么是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正因为少了这样子一步才导致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不够清晰明了。(2) 在展示交流环节,也应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的算式是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3 )在课堂上, 等待的时间不宜过长, 因为课堂上的关注毕竟有限, 某些有困难的学生, 应该在课前或课后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因为课堂上的关注毕竟有限。反思: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计算或者求助数学书找到规律后再尝试, 设想是好的,但是在处理方面还是粗糙了点。(1 )学生在计算 49÷7×7 这一题时出现了计算顺序上的错误,所以此时就应该回归课本,重点观察课本当中的计算顺序,而由于时间原因, 学生未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是很欠缺的。(2) 未有一个反馈的环节。在最后这 4 道交流结束以后, 直接就组织学生订正, 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 安排一个反馈矫正的环节十分的重要, 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思想, 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3) 语速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核心,由于之前的“不紧不慢”,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语速还是偏快了一些, 这毕竟是二年级的小朋友, 我应该根据孩子们的生理特点,适当的放慢自己的语速。反思: 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原因还是在于我对学情的忽视。二年级的学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模仿性, 就是形象思维占主导, 而这一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需要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升华和提炼。所以应该先一起解决第一组, 明确了第一组的规律之后再来一起完成之后的三组,这样效果肯定要好很多。 ,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为的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⑴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程序思考方法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

连乘连除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