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队枪毙当我们观看到这些画面时,相比于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 18 世纪的战争看起来相当华丽而优雅: 一列列衣着光鲜的士兵伴随着鼓点和飘动的旗帜,排着整齐的队列走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敌人,是否和现在的阅兵有些相似。没错,现在的阅兵便起源于此,我们军训也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队列和这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排队抢毙看似没有战术, 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术, 没有任何同时代的战术能够与其相提并论。这是首先要提到与之有关的武器: 首先,当枪这种热兵器刚登上战场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它能像 ak47 那么靠谱的。最开始用的是这货,火绳枪就是用一根能缓慢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发射子弹的低端产品。操作复杂、发射速度慢,而且火绳这玩意很不靠谱的, 一下雨就没法用了然后是这货: 曰——燧发枪用燧石替代了火绳,你可以理解为用打火机的火头装在了枪上……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枪管、子弹和发射药!!! 枪管是一根根钻出来的啊,是没有膛线的,你能指望枪管内壁能有多直多光滑? 当年的子弹是铅丸啊!把铅融化了从高处滴落到水盆里,做成一颗颗小玻璃珠大小的铅丸, 你能指望它能有多均匀?每颗大小都一样? 当比较小的铅丸放到不那么光滑的枪管里,在发射的过程中, 铅丸会不断的跟枪管发生碰撞, 其结果就是: 敌人瞄准的是你, 中枪的是隔你两个人还躺在地上的张二狗啊!那时代躺着中枪真心不稀奇啊!!! 当年的发射药是黑火药啊!能今天咱们的炮仗药差不多,你能指望枪能打多远? 更何况你还不敢装多了,这枪管装多了真炸膛的!你高高兴兴正瞄准呢,一扣扳机, duang !! !自己特么被炸成了三级残废,谁愿意多装药啊!!! 以上几个原因导致那个时代的枪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操作复杂射速慢,威力不足射程近,瞄准困难精度差。因为这样的武器特点以当时的技术不能解决,咋整?不用枪了继续用回大刀长矛? 绝对不行!!! 原因就在于: 1. 滑膛枪的杀伤力远远超过弓弩和其他投射武器, 只要命中基本可直接造成对方退出战斗, 并且能够有效穿透各类铠甲, 简单来说, 虽然命中率差, 但是蒙到了就是暴击, 多半还是即死。 2. 滑膛枪的训练极其简单,训练一个长弓手的资源足以训练五个甚至更多的滑膛枪手, 并且几乎对身体素质毫无要求, 只要能机械式的重复装填动作, 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滑膛枪手。滑膛枪的枪管和弹药制造在技术成熟后也较弓弩更为简单、迅速, 制造铅弹只需要造一个高塔, 然后让铅水从高处滴下, 铅会在空中自然形成圆形, 落地时已冷却为固态, 而制造一支箭却麻烦许多。所以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打不准?五十来号人排一排一起开枪,总特么能打中了吧! (话说现在的军事单位“排”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三五十个人走不齐?也好办, 咱有军乐啊! 踩着鼓点走总会了吧, 听着音乐不紧张了吧! 射速不够? 简单, 开一枪要花一分钟装弹, 我弄三排人, 一排开完, 第二排接着开枪, 二排开完,三排上……如此循环,不就成了 20 秒一枪了吗? 射程不够? 简单, 靠近点呗! 隔百来米射不到, 鼻子贴鼻子总行了吧!!! 而且后开枪往往占据优势,距离越近命中率也会越高刺刀: 没有刺刀,我们恐怕就看不到士兵们排着队互相枪毙的景象了。在刺刀出现之前, 火枪手只是纯粹的远程火力投射兵种, 并不具备近身搏斗的能力, 因而若要让他们发挥作用, 就必须依靠其他兵种的保护。如图所示的西班牙大方阵就是一种早期的火器战术, 方阵的主体仍旧是大量的长矛手, 火枪手则被布置在四角, 一旦遇到威胁就要退回安全位置, 此时, 长矛兵与火枪手的数量大约是2 : 1左右, 火枪手仍然居于次要的位置, 然而即使如此,这样的西班牙大方阵也足以将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滑膛枪只要加装刺刀(前期为直接插进枪管的型号,后期为不影响射击的套筒式,如图)即可成为类似长矛的近战武器, 而长矛是最适合密集队形使用的武器, 长矛与方阵相配合的威力在无数场战争中都经受过检验, 即使冷兵器部队逼近, 也未必能在近身相搏中对线列步兵队形成优势。刺刀的出现是线列战术走向成熟的标志。请注意这个“同时扮演两种角色”的功能。这意味着弓箭手是弓箭手、长矛兵是长矛兵的传统冷兵器部队若要在远程投射和近战冲击上都与此时的火枪手势均力敌, 他们将需要两倍的部队,而在同等的战场宽度下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此时的火枪手就是“近战兵里我最能射,远程兵里我最能捅”的犯贱角色,面对近战部队,可在敌接近前予以致命的杀伤和削弱,而面对远程部队又可向前逼近以冲击作为威胁。渐渐的大家开始意识到传统部队面对火枪手是占不到便宜的, 便开始有样学样, 都开始效仿, 于是部队中火枪手的比例撒欢增涨, 直到最后完全剔除了其他兵种, 形成了完全由火枪手构成的部队, 这就是线列战术的新时代。很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刺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论排队枪毙_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