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文朝荣先进事迹报道有感观后感大全合集
2014年6月8日晚,TV1“新闻联播”节目以及随后的“焦点访谈”播出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后。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文朝荣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造福子孙的崇高精神的内涵。文老支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向他学习,他的一生是勤劳务实、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为民着想的一生,是与毕节实验区精神一直闪烁的一生,是党的基层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是当代共产党员的楷模,是50年前的“焦裕禄”精神在毕节试验区的再现。他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海雀村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他“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顽强意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解放思想、求实进取的创新精神
”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朝荣同志不愧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贵州人民的回音石,更是我生活中的一盏指路灯。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祉尺遮盖布,肩膀当作地皮磨。“海雀”是彝语“候确”的音译。“候确”就是“湖水灌注”的意思。相传这里从高到低原有3个大海子,高处的水漫出来流到第二个海子,再流到第三个海 2 子,绵延不绝……“海雀”之名由此而来。
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这个县的恒底区四方乡苗、彝族杂居的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村民们“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
”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海拔2300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全村贫困人口达730人,人均占有粮食107公斤,森林覆盖率只有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3‰。海雀村有个顺口溜:“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挫。”
为了将群众引上致富路,文朝荣说:“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有了林,水土得到保持;有了草,养牲口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去割草;有机肥增多,土地也慢慢变肥沃了。文朝荣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改变生活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向他们灌输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思想。连续3年,每逢冬季农闲时节,文朝荣每天带领200多名村民上山种树,天亮出门,午饭在上山吃自带的烤洋芋 3 为了村寨发展,优生优育,在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寨,文朝荣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其大儿子文正全成为村里最早的独生子女户之一。目前
,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文朝荣以自家亲人作表率,执行政策公道正派,彰显了党员干部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的精神。
当文朝荣得知担任村主任的儿子文正友用自己的七万元积蓄买一辆小皮卡车受到群众质疑时,他泪流满面地告诫文正友:“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他在去世前还在对儿子交代:“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你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让老百姓支持你。”是他,让海雀村全村人吃上了“林业饭”;是他,在“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创造了人间奇迹:使曾
观看文朝荣先进事迹报道有感观后感大全合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