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省培训学习指导纲要系统部分 Word 部分主题活动网络部分画图 Logo 语言多媒体机器人部分学习指导纲要一、为什么要出台指导纲要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结构和内容一、为什么要出台指导纲要 1 .进入 21世纪,社会信息化使信息素养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2 .2000 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已近 7年,目前还没有颁发新的版本。 3 .2003 年4月,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想。 4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5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我省教育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6 .信息化从20世纪 90年代末开始,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高度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信息化已成为则成为一个地区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所谓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亦即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使信息产业以及由于利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结构和内容(一)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发展性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省培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