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山久负盛名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山呈南北走向,源于影珠山,周长约12公里,,山上怪石嵯峨,林壑幽深,天华寺映于山坡绿荫之中,七级石砌宝塔耸于高山之上。南宋名将刘锜任荆湖南路节度史时曾游此山,见如此跌宕成谷的险要地形,顿生收复祖国大好山河之豪气,逐成七律一首,诗云:“尽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血犹腥。夜观星象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重整河山归大宋,两扶社稷复东京。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叨叨问姓名。”
寺内旧有石碑,高2米多,镌“天华胜境”四大字。寺前有大石壁,镌“望麓台”三个大字,系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青山杨廷相所立,另有跋云:“予尝读《易》此山,每遇天朗气清,伫立石上,南望岳峰,烟云缥缈。因思灵麓之下,湘水之涯,予师友在焉,庸镌斯石,以志怀也。”此碑至今保存完好,为天华山八景之一。寺旁有“观音岩”,傍山兀立,状若悬空。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观音岩石上生松,久而不敝亦一奇也”。南坡有万年松生于石上,古干虬枝,苍翠欲滴。1961年4月下旬刘少奇在天华蹲点时曾登此山,小憩于石上万年松下,曾对陪同的干部反复叮嘱:“要好好保护天华山,保护这石上常青树。”
(参照《湖南佛教寺院稿》刘国强)
杨壮猷老师撰稿
天华山名胜简介
序言
天华山位于长沙县青山铺镇,山中有一巨石,相传为上古女神女娲炼石补天遗留在此,受日精月华,人间烟火,以杖击之,作咚咚鼓响之鸣,名曰响鼓石。物之华光,天之宝气,古人取“天华”二字作山名,史称天华山。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紫气东来,人杰地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曾建有明嘉靖年间的“天华寺”,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的石刻“望麓台”三字清晰可见,“虎啸华山”四字印证着该山曾是华南虎的栖息繁衍之地,“观音岩”诉说着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刘少奇主席曾亲临山顶考察。
登山远眺,万里河山尽收眼底,东连京珠高速,西衔武广铁路,宛如东西巨龙,南来北往,昼夜奔驰。山峦起伏,土地肥沃,楼宇别墅,星罗棋布,拥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乡村道路,纵横交织,朝晖夕阴,鸡犬相闻,缕缕炊烟环绕在村舍之间。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宠辱皆忘,则有心旷神怡之感。
【万年松】
万年松生长在两块石头的夹缝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杆虬枝,苍翠欲滴,风霜雨雪,傲气凛然。古铜色的树杆见证着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蔚为壮观的树冠形成了南方松树少有的独特风貌。1961年4月刘少奇主席游天华山时曾在此小憩。
【天华寺】(遗址)
天华寺位于山腰腹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呈四字形布局,气势宏伟,香火极盛,寺内曾立巨大石碑,上镌“天华胜境”四字。寺前有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晋山杨廷相题“望麓台”三字的石刻。该寺历史悠久,乃佛教名山。
【自来泉】(又名活溪澄池)
此泉自天华山深处石缝中自然流出涓涓细流,永不枯竭,冬暖夏凉,甘甜可口,煮沸沏茶,清香怡神,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之功效,常饮此泉,可延年益寿,自古为寺内僧人饮水之源。
【望麓台】
位于响鼓石西侧,石块面积约20平方米,镌刻24字,由清代进士孙增洗捐资镌刻。石刻精湛,字体淳浑,具有极高的参考、研究和观赏价值。
【观音岩】
观音岩傍山兀立,状若悬空。光绪年间,山下施家大屋(即现在施家冲)居住着一施姓夫妇,家境殷实,田产颇丰,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乡邻无不敬之。只是美中不足,年近半百,膝下无儿。夫妇朝夕焚香许愿,祈求观音大发慈悲,赐其儿女,承袭香火。一日,夫人夜得一梦,见一白发老叟(即张家神土地)告知,后山东侧有一观音岩,可往求之。随依其言,其妇果然身怀六甲,德佑子孙。
【响鼓石】
相传该石为女娲炼石补天遗留在此,以杖击石,能发出“咚咚”似鼓响之鸣,名曰响鼓石。
【蛤蟆石】
由于该山属于亚热带次森林地貌,雨水充沛,土地湿润。适合于蛤蟆的栖息、繁衍。春天,夜幕降临,山上山下,莹虫飞舞,流光闪耀,蛙声阵阵,此起彼伏。呈现着一幅美景良宵、让人流连忘返的真实画卷,眼前恰似一只栩栩如生、蓄势待发的大蛤蟆。
(杨再武撰稿)
天华村部分大事记
天华村除按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布置开展各项活动外,还有天华村独特的一些大事,特记录如下:
1950年至1951年,老天华村为扫除文盲办夜校,由彭程力同志任政治教员,彭保田同志任语文教员,王金台同志任数学教员。学员来自山金坳、东坡冲、赛头和老青田、老天华境内的青年共400余人,分四间教室,每室一盏煤汽灯。炽亮的煤汽灯把四间教室照得如同白昼,四百多名来上夜校的青年把四间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第一堂课,大家就一致表示,要好好学习,坚决摘掉“文盲帽”。这情景、这场面,史无前例,盛况空前。
1951年,杨国亮、彭克勤、杨桂方、余怡楼、徐寿生、彭玉祥、彭炳泉、陈叔全、
天华山久负盛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