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简答试题与答案 2019年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举措。
(1)缩短学制,;
(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
(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推广“小先生制”。
简述唐代学校管理具体制度。
具体制度:
简述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容纳各种实学;
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简述学在官府的内涵。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
答:《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四书》之首。是儒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天生的善性——“明德”;“亲民”指由己及人,把每一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止于至善”指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格物”指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的六德、六艺、六行等经典。“致知”指获得知识从寻求事物的理开始,旨在综合而得到最后的启迪;“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人的意识和动机要纯正;“正心”指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齐家、治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简述明代的文教政策。
答:崇儒纳士、创行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简述苏湖教法。
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此谓“苏湖教法”。
简述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简述西汉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
《中外教育史》简答试题与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