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中医护理方案
鼓胀(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 气滞湿阻: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暧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
腻,脉弦细。
(二) 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 浮,下肢浮肿,月完腹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 便少,大便潸,苔白腻,脉缓。
(三) 肝胆湿热:腹大坚满,月完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潸垢,或有面目肌 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四) 肝脾血瘀: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 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 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 瘀斑,脉细涩。
(五) 肝肾阴虚: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 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岫血,小便短 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六)脾肾阳虚: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 急,面色苍黄,胸脂满闷,食少便潸,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 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鼓胀
密切观察鼓胀程度及伴随症状。
保持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
腹大、胀满难忍者可用皮硝 100g,布包外敷于腹部,以助 消水。
腹胀小便不利者,可 隔灸足三里、三枢、中月完等穴,必要 时热敷。
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取足三里等穴。
(二) 纳呆
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 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优质高蛋白、高维生 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 脱、阳陵泉等。
遵医嘱耳穴贴压,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
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 呕血、便血
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
呕血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肝火犯胃者,血止后可予绿豆百合汤、三七藕蛋类以凉 血,宜温凉服。气血衰脱者室温宜偏暖,方药选独参汤以益气摄 血回阳固脱,昏迷者鼻饲温服。
(四) 黄疸
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 便以及有无呕吐、腹水、腹胀、神昏等情况。
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 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黄疸消退后可食健脾祛湿之品。
做好消毒隔离,保持病室适宜温度和湿度。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内服中药
(1) 肝火犯胃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 其它详见〈〈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注射给药详见〈〈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4穴位注射
中药外敷
隔物灸
中药保留灌肠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病室保持干净整洁,定期安全消毒。
重病患者易卧床休息,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 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二)饮食指导
鼓胀中医护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