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理寓言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弄巧成拙。
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关系事情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龟手之药
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使手不冻裂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有人听说这事,愿出百金购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想:我世代漂洗丝绵,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那人买了秘方后,就去游说吴王。恰好吴国与越国打仗,冬天,吴国士兵涂了那药,手脚不冻裂,因而打败了越军。吴王就给他封赏了土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所发挥得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使用,才能做到物尽其用。用人也是这样。
拊马不时
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大蛤蜊壳盛尿。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这人的头碰破了,胸骨也撞碎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客观效果,不同的场合应才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只凭良好的愿望,不考虑具体对象和客观效果,就可能好心办坏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材之木
姓石得匠人达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其实质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东施效颦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别人要有所分析,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鲁侯养鸟
从前鲁侯养了一只海鸟,每天向它献酒,演奏乐曲,设牛、羊、猪三牲供奉。但海鸟却忧郁不食,三天就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看对象,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可千篇一律,强求一致。如果单凭主观愿望办事,不看具体对象,就会把事情搞坏。
腾猿处势
当猿猴生活在树丛中时,攀援着树枝,在其间称王称长。即使著名的射手,也没有办法瞄准它,但是,当它落到灌木丛中时,就谨慎小心,左顾右盼,害怕得发抖。并不是它的筋骨不灵活了,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能充分发挥它善于攀缘的本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努力造就有利的客观环境,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务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鲁少儒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儒士,学习先生的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庄子说:“鲁国很少儒士。”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鲁国少儒士呢?”庄子说:“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穿着儒
先秦哲理寓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