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互联网大佬为何纷纷“下乡”?.doc.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互联网大佬为何纷纷“下乡”? 系好襟衣,戴上银冠,清了清嗓子,晓岸在做演出前的最后准备。纯熟的方言唱腔和小麦色的肌肤, 晓岸很难被认出是唱大歌的侗族少女里唯一的汉族女孩――她还有个特殊的身份,腾讯社区运营经理。“整个项目从雏形到现在,已经 6 年了。”腾讯“为村”项目团队负责人陈圆圆对《中者表示。她初来时, 脚下还是一片疏于农垦的荒地,现在已经是一座占地 46 亩的博物馆。一年中有一半时间, 这个清瘦的广东女孩都驻扎于此。腾讯的执着背后, 其实是一股“互联网+ 农村”的风潮。记者注意到,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大佬纷纷瞄准农村, 全国恒河沙数般的村落之中, 一些特殊的“互联网概念村”悄然成形。是什么吸引巨头们纷至沓来? 农村电商市场虽然广大,但也存在着很多制约瓶颈。互联网+ 农村=? “我们最早关注到铜关村是因为侗族大歌, 这里本身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 但是因为地处偏远, 青壮年大多数外出打工, 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 2600 元左右,所以渐渐办不起大歌会了,有人发了帖子到网上求助。”陈圆圆对记者介绍。据悉,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共有居民 1863 人,侗族占到 93% 。一开始或许只是文化援助的行动,最后演变成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主导, 并进而上升为整个公司意志的“为村”项目。村民在微信上推荐自家做的粑粑、米酒、五色糯米饭和五谷鸡蛋;不识字的老奶奶坐在小卖部门口蹭 WiFi ,跟在远方打工的儿子视频聊天;开小卖部的叔叔会用微信支付收钱, 却又在顾客走后偷偷掏出小本子记上一笔; 村支书通过微信群“截获”盗牛贼……在架设了 4G 网络基站后, 这幅新农村的“浮世绘”处处透出接地气的互联网意味。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告诉《中者, 村民们接受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沟通培训, 而村委会还成立了村级公众服务号, 试验互联网参与村事务管理,“这是中国首个认证的村级公众服务号, 到今年 6 月份,订阅人数已经快 800 人了。”“基于‘微社区’系统建立的‘铜关市集’也已经上线, 这里原本就有许多自己的工艺特产, 经过设计师的免费包装, 现在有了‘侗乡茶语’、‘侗乡有米’、‘侗乡布艺’系列产品, 任何人都能通过扫码等方式购买。”陈圆圆向记者透露,今年产品的所得利润全部反哺给村民,至少有 50万元。记者也注意到,原生态的布艺都被打造成时下流行的环保简约理念。腾讯大浙网总裁傅剑锋对记者表示, 目前入驻“为村”项目的资源方已超过 50 家,今年将至少认证 100 个村寨,今后每季度腾讯基金会也会拿出 100 万元创投基金,助力农副、手工艺产品的推广。不过, 参与“为村”项目调研的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博导高丙中对《中者坦言,铜关村模式难以复制,“腾讯在铜关村投入巨大,搞生态博物馆,扶植民族文化,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公益项目, 需要很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搞了五六年之久, 要复制太昂贵, 现在主要是由一些村庄过来学习经验,但推广这样的经验到别的农村能否成功,也还需要动态观察。”巨头“围猎”农村市场在“下乡”途中, 腾讯并不孤单。相比腾讯较浓重的公益意味, 同样在农村有所动作的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则是形成了农村电商市场的横向扩张态势,并且具有更多成熟的商业形态。 2014 , 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 预计将在未来几

互联网大佬为何纷纷“下乡”?.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