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部 分 成 都 市 商 业 网 点 发 展 规 划 说 明 书
一、规划背景
第二部分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
市、新型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
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主城区至 2010 年,实际居住人口 570
(一)城市概况 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西北
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为邻。位于东经 102°
54′~104°53′,北纬 30°05′~ 31°26′之间。市域东西长 192 公里,南北宽 166 公里, 全市土地总面积 12390 平方公里。
成都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包括 9 个区、4 个县级市、6 个县。2004 年末市域总人口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454 万人。成都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 融、商贸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04 年全市国内生产 总值达到 2186 亿元(当年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四位。
成都市中心城 2004 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 平方公里。城市格局近几年开始逐步由一 圈一圈"摊大饼"式、单中心发展向手指状、多中心发展,作为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大 基础设施工程"五路一桥"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实 施了蜀都大道、羊市街西延线、东城根街和长顺街南北延线等多条城区道路的改造建设;建 成了成温邛、成彭、唐巴、成仁、新蒲快速通道和成绵、成渝、成乐、成雅和成都外环高速 公路;完成了自来水六厂、西郊天然气储罐站、成都污水处理厂和成都长途电话枢纽工程等 若干重点项目,城市供电、供气、供水和通信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旧 城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更加突出。中心城周边外围组团的建设也逐步形成一 定规模。至 2004 年底,市区有人口 465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81 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394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072 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1726 亿元,城区居民人 均住房建筑面积达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 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 显改善。
(二)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简介
1、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西部主要中心城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515 平方公里;主城区至 2020 年,实际居住人口 760 万人,城市 建设用地规模为 660 平方公里。
3、城市发展方向 以中心城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发展,近中期空间拓展以东、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
景以南、北方向为主,逐步形成南北展开的城市格局,奠定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控 制城市向西发展。
4、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1)一主 以现有城市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
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向东、向南发展战略作为城市近、中期重点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上版 总规提出的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将成为中心区十字交叉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次 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东升、新都-青白江外围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
发展区域,逐步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并进行大规模新城建设。该区域是成都 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 纽和居住等职能。两个发展区域的发展时序应有先后,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 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
两个次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内的城市外围组团将在疏解中心城区吸引力的“反磁力”系统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区过多的职能负担。
(3)多核
主城区内 6 个外围组团中除华阳、新都-青白江组团以外,将成为成都重要的城市功能 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降低对中心城区的依赖。
5、主城区布局形态 规划期内,将成都原有的“环形+放射”状布局形态逐步改善和演化,推动结构演化方式
为:圆形-异形-带形,即中心城圆形均衡布局形态——规划区非均衡齿轮布局形态——成
德绵区域带状组团式布局形态。
规划主城区东部南北向快速路,加强该地区路网密度,通过非均衡的交通结构建立中心 城与外围组团之间便捷的交通联系,破解环形加放射路网系统所造成的中心城压力和圈层蔓 延的拓展模式。
非
第二部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