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历程
经朋友推荐看到这篇文章,在这个浮躁的互联网时代,我认真仔细去解读其中的深意。 电子
商务的本质是什么在这文章里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2005年我开始知道京东,当初的首页感
觉很凌乱,后来的发展超出我的想象。
在IT零售行业,一直都宣称渠道为王,渠道关系异常复杂,刘强东正式有着传统的渠道经 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才成就了今天的京东。
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这文章值得你花至少半小时去研读。
这是《创业家》6月号上的文章,和最终发到杂志上的并不一样,最终版加了一些京东的争 议性内容,主要是说它的利润太低一一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3月底杂志决定做京东封面时,我并不觉得它值得,但 4月初采访刘强东之后我觉得之前显
然是低估了京东。刘强东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 3C和家电,而是大而全,过去的经历让他对
细节的把握足够有力,并且他似乎看到了大而全的本质规律: 效率和成本。不过现在说刘强
东和京东成功显然太早了, 甚至他仍可能会失败, 但是如果成功,京东的价值是可以和淘宝
相提并论的。
4月7日销售额1140万元。
刘强东盯着后台数据,舒了一口气,他更加确信完成今年 4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问题不大,
而且目前京东已经足够支撑这个业务量。
这是京东商城单日销售额第二次突破 1000万元,上一次是2008年12月24日,不过作为京
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 CEO那时刘强东的心情更多的是焦虑而不是兴奋,因为这个量远远超 过了京东当时的支撑能力, 最忙的时候,所有的高管都要轮班去库房帮忙打包出库, 而这一
次,"很轻松就过去了”。
2004至2008年,京东商城的销售额分别为 1000万、3000万、8000万、、,
换句话说,京东已经连续 4年保持了平均340%勺复合增长率,在刘强东的计划中,这个惊 人的速度并不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放缓,他给京东 2009年、2010年设定的销售额目标分别
为40亿元和100亿元。
即使在盛产“快公司”的互联网领域,这仍然是一个让人惊叹的速度,但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个速度背后的推动者刘强东, 对于外界仍然是一个陌生人, 人们了解他的创业故事, 却并
不理解他内心的进化逻辑,当然,也无法看清这个“陌生人”的野心。
刘强东多少是个电子商务的异类,他毫无互联网背景, 1998年开始在中关村创业,以代理
光磁产品起家,2001年开始转而做零售,最多时在北京、沈阳、深圳共有 12家IT、数码产
品连锁店,2003年以前,他对互联网的了解仅是“ QQ可以泡MM的层面,如果不是席卷全 国的非典疫情,刘的连锁店被迫关闭而遭到重创, 他根本不会想到去做什么电子商务, 而他
最初也只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库存而已。 2004年后,刘开始注册域名、开发电子商务
系统,并逐步关闭线下连锁店,专心只做线上,此时离最早的B2C公司亚马逊出现已过去了 10年。
现在看来,这种后知后觉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妨来分析一下当时互联网发展的背景, 2003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 7950万,曾经喧嚣一时的 B2C先驱8848早已失败,而卓越、当当们 仍走在模仿亚马逊的道路上, 2004年亚马逊就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进军中国。
而物流、信用、消费习惯这些阻碍中国 B2C发展的几座大山也在 2003年前后被悄悄搬走,
2002年12月,招商银行开始发放信用卡; 2003年,快递业初步成熟;2003年的12月,携
程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事实上,携程也是一家 B2C电子商务公司),这也意味着新一轮互联网热潮的开始。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2003年,发展电子商务的外部条件基本成熟,而刘强东正好是那个有 准备的人,这造就了京东5年来的高速发展,但为什么是刘强东?为什么这个互联网的门外 汉仅仅用了 5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 B2C电子商务的第一?
“对零售来说,追求毛利率没有任何意义”, 09年4月,刘强东对《创业家》杂志坦露内
心,分享了“京东密码”, 他的第一句话就旗帜鲜明地和绝大多数 B2C电子商务业内人士唱
起了反调,几乎所有的B2C电子商务人士都认为,做B2C必须要有较高的毛利率才可行。 而
在刘强东看来,京东所谓的B2C电子商务,其实只是做零售, 而零售的核心无非两条: 供应
链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1、 供应链效率,100多年来渠道的进化,从集贸市场、到百货商场、到连锁超市,其本质 的提升是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不断提高存货和现金的周转率,这是零售行业的王道。
2、 成本,毛利率并不重要,如果一个流通企业对毛利率要求很高, 只能证明它的成本太高, 它在产业链上是没有价值的,迟早要被取代。
只
京东商城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