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溯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汉字溯源
课程编号
B1280290
英文名称
Trac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课程类型
通识选修课
总学时
32
授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预修课程
无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生
课程负责人
谭飞
课程简介
(200字左右)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一门普及性的人文素养课。主要讲述汉字的发展概况、汉字的结构特点,并以常用汉字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宗法制度、军事刑律、婚姻家庭、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自然状态等文化分类下,以单个汉字或一组相关汉字为单元,详细解释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汉字在生活中的运用,探讨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精神。本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与国学、文化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汉字的起源与性质、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演化规律及其记载的有关历史文化常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能正确地使用现代规范文字,学会分析汉字的形义,掌握容易写错、读错、用错、解错的汉字的原因及纠错方法,提升阅读与理解文献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汉字溯源”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出发,介绍汉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会分析汉字并能通过分析汉字解决古文献阅读、文字书写等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
课时合计
讲课
实验
实践
1
第一章
2
2
1-2
第二章
6
6
3
第三章
4
4
4
第四章
4
4
5-6
第五章
6
6
6-7
第六章
4
4
7-8
第七章
6
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汉字概说
本章教学目的:
、特点与基本职能。
。
本章主要内容: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①外形方面的属性:二维平面方块型
②职能方面的属性:主要是单音节语素,有时也用来记录某个无意义的音节。
③结构方面的属性:表意是汉字构形的主体。此外,还有示音和区别(通常称为记号)构件。
汉字是依附于汉语的文字:
①文字总是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是先有某种语言的存在。
②无论是哪种文字都必须与它所记录的语言相适应,文字的特点必须适合语言的特点,文字的发展受语言发展制约。
①是扩大汉语交际作用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②是一种社会现象
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有很强的人文性
本章重点:表意文字说;汉字的特点
本章难点:汉字的性质
本章参考文献:
《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方有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1 月
《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曹先擢,《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 页
《现代汉字学通论》,杨润陆,长城出版社,2000 年7 月
《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书海出版社,2001年8月
《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王伯熙,《中国语文》1984 年2 期108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99 年版
《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汉语语源学》,任继昉,重庆出版社,1992
《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论汉字的记录职能》,李运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期。
本章思考题:
。
。
?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
第二节 汉字的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职能
、简缩与转移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与规律
本章教学目的:
、省略、偏旁变形和偏旁混同现象,并记住原有的字形结构。
《汉字溯源》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