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实)采收与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
湖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本项目由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12月向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于2020年3月批准立项,项目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
近年来课题组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基于鲜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与设备”、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采收及产地初加工岗位、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采收与产地初加工岗位、科技厅“百合、山银花等中药材采收与产地初加工研究与示范”项目、科技厅“湘九味产地初加工及湘产药材区划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枳壳和枳实采收及加工技术体系,为了便于推广应用,特制定本标准。
、协作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是该规程编制的主要承担单位,整体负责起草。湖南湘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华夏湘众饮片有限公司、湖南奎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均是枳壳(实)采收与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研究和示范推广单位,协助起草本标准,并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项目负责人从事枳壳(实)长产业链生产研究多年,熟悉枳壳(实)采收与初加工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环节。项目组成员参与枳壳(实)采收与产地初加工技术相关研究与生产,并有参加相关标准编制的经历和工作经验,完全能搞好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表1 项目主要参与单位及人员分工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项目任务分工
所在单位
谢红旗
男
教授
技术规范编制
湖南农业大学
曾建国
男
教授
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湖南农业大学
刘存
男
总经理
实验材料采集、标准协助
湖南湘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周伊昀
女
总经理
实验材料采集、标准协助
湖南华夏湘众饮片有限公司
阳元利
男
总经理
实验材料采集、标准协助
湖南奎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陆英
女
副教授
技术规范的制定
湖南农业大学
郑亚杰
女
副教授
技术规范的制定
湖南农业大学
赵康宏
男
技术规范的制定
湖南农业大学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枳壳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1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黄皮酸橙(C.aurantium 'Huangpi')、代代花(C.aurantium 'Daidai')、朱栾(C.aurantium'Chuluan')、塘橙(C.aurantium 'Tangcheng')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其中酸橙枳壳为全国主流商品,种植面枳最大,提供的产品最多。枳壳为大宗常用中药,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能 ,是常用的中药处方配伍用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药和出口药材,同时,枳实(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又是提取出口美国、欧洲市场的辛弗林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前景看好。主产于湖南、江西、四川、广西 ,供应全国并出口 。
枳壳(酸橙)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湖南、四川、江西。枳壳药材商品依据品种和产地不同,分为湖南产者称湘枳壳,四川产者称川枳壳,江西产者称江枳壳等。湘枳壳产量大,产品质量优良,外皮绿褐色 ,切面黄白色、肉厚、瓤小、质坚硬、香气浓,果皮中挥发油、水溶性浸出物、辛弗林、N-甲基酪胺、橙皮苷、柚苷等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区同类品种 ,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枳壳主要用于中医配方和加工中成药。近代国内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枳实在治疗心血管病,
升压、强心方面收到较好效果,还用于治疗胃扩张、胃下垂、脱肛、疝气及子宫脱垂等疾病,医疗价值不断提高,开发前景很好。
湖南省枳壳主要来源于酸橙的未成熟果实,主要产于沅江、益阳、黔阳 、麻阳、辰溪、常宁、耒阳、汉寿、宁乡、双峰等县,以沅江产量最大,公元1640年明朝末年沅江县已有酸橙栽培记录,1936 年开始收购,转销全国各地,1957年起湖南省即成为全国枳壳的主要产区,总面枳约14000亩,1959年并开始提供外贸出口,1984年全省共产干枳壳高达1650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60%,居全国之冠, 2012年全省共产干枳壳高达5258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大量出口。此外,进入正常投产期,枳壳单株鲜果产量可达20--50公斤左右,按110株/亩、折干率4:1,16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投产第六年即可收回全部投入,投产第十年累计亩纯收入可达32000元。且获得可观收益,并可持续投产30-40年,收益巨大。并且,枳壳作为常绿树种,且抗病虫力强,是园林绿化优良树种,2012年单株成年枳
枳壳(实)编制说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