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四经 原文
内功经第一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後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
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於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
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
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
瞻合骨以立门。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
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
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
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於两肋,自两肋升於前胸,
自前胸升於耳後,渐升於泥丸百会穴;降气时,
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
沉於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於尾闾,达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第二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顺之意。裆胯又宜措紧,
须现兑泽之情。胸欲练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
,火宜降。
神运经第三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
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能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诀云:
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凑齐,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
穿骨破彼之劲,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
,撩攻全局若一。
地龙经第四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
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
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後,
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
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
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内功四经》注解
内功经 ?
注解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注解】
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原文】前任後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於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
督脉起於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此二脉前後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原文】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注解】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
,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劲之穴也。用功之时,
不可过於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原文】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注解】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
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
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後叹其奥妙无穷也。
【原文】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注解】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
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
存想真气元神藏於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
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原文】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注解】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
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原文】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注解】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
以後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
【原文】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背平而正,胸出而闭。
【注解】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
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
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
不可不知之者也。
【原文】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注解】
内功四经-原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