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发展史【来源: 】【更新时间: 10-06-12 】【点击次数: 151 次】 l、古代标准化刀耕火种是初始的标准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有目的的标准化,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说明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是古代标准化应用的里程碑,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工作原理。 2、近代标准化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 1798 年美国人在武器工业中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零件(来福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11 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 1927 年美国总统胡佛就得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从 1916 年—— 1926 年,有 25个工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于1926 年进而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 ,范围从机电扩展到其他组织; 194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正式成立。近代标准化的特点是:提高效率,发展迅速。 3、现代标准化现代工业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标准化的现代化。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现代标准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 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WTO 与标准化,标准化已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 4、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沿革——解放初期,初步发展; ——改革开发初期,迅速发展阶段; ——标准化法颁布以后的健康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发展阶段。重提综合标准化——兼论企业标准化的历史性转变(上) 【来源: 】【更新时间: 10-05-28 】【点击次数: 95次】国家技术监督局于 1990 年颁布了 3项《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推荐性国家标准, 1991 年又颁布了 2项。这5项标准颁布实施前后,曾经有过一段综合标准化热,还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效果。至今 5项国标仍然有效,但综合标准化在中国大地上却嘎然而止、销声匿迹,无人知晓也无人再提起。为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和奥妙,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综合标准化的来龙去脉以及重新提起的必要性向读者简要介绍如下。一、综合标准化的由来综合标准化是前苏联标准化工作者的创造,是标准化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他们为什么要创造综合标准化这种工作方法呢?这要从苏联标准化的过去说起。俄国的工业标准化始于 18世纪。 1837 年曾在兵工厂里开始应用互换性,同时采用标准量规,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在工作图上标注公差,配合的种类仅 3至 6种。 1904 年开始了铁路列车的标准化, 1919 年开始了公差配合的标准化( 1929 年完成)。沙皇俄国给新生的苏维埃留下的标准化遗产极其微薄。在从建设的过渡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面临一系列困难,缺少工业标准成了当务之急。因此, 1924 年在工农监察人民委员会内设置了中央标准化局,同年又创立了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经济管理总局工业标准化局,这充分显示出当时对标准化的重视和对标准的急迫需求。从 1925 年到 1929 年初,共批准了大约 400 个全苏标准( OCT ),其中 257 个在工业中得到了贯彻,但这时主管标准化委员会的劳动与国防委员会认为,标准化的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落后于国民经济的要求。随后,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制定 1930~1931 年标准化计划的决议。从此,苏联进入了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的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计划的标准化工作怎么做?这是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为此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学费。首先, 1931 年的计划任务就大部分没有完成。国家工业化把机器制造业提到了首位,但机器制造业的对象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 24% ,电工工业的标准化计划只完成了 8% 。在此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潜在的问题越发成为标准化前进的障碍。这个潜在的问题用科赫捷夫( )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把标准化作为一整套互相密切配合的、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措施,则它一定要有一些原则方针作基础。例如,要有标准化的计划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应按通常那种由零散课题来汇集年度计划呢?还是按有助于解决像推行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些重大国民经济任务的综合问题来进行呢? ”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标准化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计划工作中采取的是那种“由零散课题汇总年度计划”的工作方法,它的弊端越发显示出来: ,国家急需的标准没有制定或制定得很少;相反地却制定了大量的并不重要的甚至无用的标准。例如, 1930 年和 1931 年的标准化计划工作量是制定 9 000 个标准,虽然
标准化的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