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着《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1.导入:
19世纪,法国有一位拥有60年文学生涯,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家的作家,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板书)。1885年6月1日,当这位文坛巨星逝世时,巴黎公社的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葬礼,送葬者达二百万之众,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遗体送到了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他有一部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板书课题)。
2.导读:
以下导读内容为课前要求学生重点查找的内容,课上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每项提请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这个过程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求他们讲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及引用资料的出处,教育学生研究课题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多媒体课件辅助)。
交流问题一:作者及其生活背景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出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祖父是木匠,从过军。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后被派往西班牙任职。雨果的母亲在政治了是波旁王室的拥护者,顽固地反对拿破仑。由于母亲的影响较大,雨果少年时期的政治观点是保皇主义的。
雨果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和杂诗》,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个时期写的中篇小说有《冰岛魔王》和《布格—雅尔噶勒》等。同时,他还进行了戏剧的创作,1827年写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183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与七月王朝妥协。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受到迫害,流亡国外,19年后才回到祖国。在流亡期间,他写了《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与窃国者拿破仑三世展开斗争。1861年—1869年完成了他的又一篇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反映了整个19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社会政治生活。1870年,雨果回到祖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1885年去逝,引起全国各界人民的哀痛。
雨果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雨果的创作对后来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放映幻灯片,供学生参考)
交流问题二:故事情节(学生复述)
事件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大堂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祭司,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之后,他的被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感蠢动起来,他的追逐变成了迫害。巴黎圣母大堂的敲钟人喀西莫多也爱慕爱斯美拉尔。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和弗罗洛的罪恶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弗罗洛,在他的罪恶企图不能达到时,便卑鄙地采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把爱斯美拉尔送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