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之二[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 、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2 、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 3 、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合方式,培养信息转换能力,通过图象获取有效信息, 感知历史, 并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课堂同步练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 《步辇图》二、课堂回顾 1、火眼金睛仔细观察上图, 看看你能从中获取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请将你观察到的历史信息,逐一列举出来。触类旁通下面一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局部), 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盛的原因? 2、当时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 江汉平原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期商业衰败原因? 2、问答题观察与思考:宋朝城市的新特点任务: 请对比唐都长安和北宋首都东京的城市布局图, 参考《清明上河图》,探寻宋朝城市的新特点。看看谁找得多,谁找的准确。现在就开始吧! 三、课堂延伸 1 、缺失的女性《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人物共有 500 余位, 但细数之下, 其中的女性仅占 20 位,绝大多数女性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这无疑暗示了艺术家和赞助人的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传统。你能猜出有什么样的传统么?为什么出现的女性与小孩在一起?有没有单身外出女性?为什么? 2 、穿越时空——现代人对《清明上河图》审视《清明上河图》恐怕算得上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了, 但它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影响之深以前是不曾有所体会的。直到今年年初参观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千年遗珍--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看着偌大的展厅中唯有此幅作品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的人群环绕上博二层一周后又顺扶手电梯延伸至了三楼时, 我才开始真正惊讶于它之于中国民众的魅力。此外, 本幅画卷之前还配有专门的警卫人员维持秩序,提醒观众不要过久滞留。展出《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在市民中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原因是什么呢? 第 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一、课堂训练 C 提示: 《清明上河图》 500 多人物中大量商人和小贩二、课堂回顾 1. 火眼金睛答: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不同职业的人很多, 图中反映卖豆腐花的小贩,母子两买豆腐花;其他的小贩在招呼客人,一位客人喝着什么; 一位老头在卖自己的水果等等。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有更多人愿意成为商人, 说明宋代比较自由开放的气息, 统治者统治比较清明。触类旁通答: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C;靖康之变, 都城迁移; 2 、问答题提示: 1. 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2. 商业活动时间延长, 有夜市和早市; 3.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4. 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三、课堂延伸 1 、缺失的女性答: 宋代实行男女隔离的政策, 特别是理想的上层女性更应足不出户, 守闺
七年级历史清明上河图测试题.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