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学 习 目 标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两组比较彰显独特感受
三个层次表现结构特点
四种感官细品故都秋味
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
六句仿写强化语言训练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写作背景
品秋
一个文眼
三层结构
五幅图画
一个线索贯穿全篇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 总起 (1~2自然段) ①眷恋故都之秋
②江南之秋赏玩不到十足
三个层次表现结构特点
2. 分写 ①秋 图
(3~11自然段) ②秋 图
③秋 图
④秋 图
⑤秋 图
※议秋
(12~13自然段) ①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②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千里 秋
寻
故都 秋
尝
深情 秋
赞
院
槐
蝉
雨
果
破屋
浓茶
小院
漏光
鸽声
碧天
蓝朵
秋草
残垣
落寞人
庭院读秋
漏泄秋日有槐树
漏泄春光有柳条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23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