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 泫氏文明(我的家乡高平) 内容摘要: 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 实现了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 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奠定了大秦一统中国的基础。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 曾有“潞泽青紫,多在高平”之说,留下了恩泽后代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词:高平炎帝故里文化古老神奇正文: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雄踞太行之巅,面向千里中原,背靠上党古郡, 因四面环山、中为平地而得名。高平春秋时称泫氏, 战。 1993 年5 月撤县设市, 总面积 946 平方公里, 总人口 48万,辖 16 个乡(镇、办事处)。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 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首阳山( 即羊头山) 发现的旧石器考证, 远古时期高平就有人类定居。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 实现了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据《蚩尤传》记载:“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羊水即为羊头山之水,相传炎帝神农于此得佳谷,始教农耕播种。境内现存敬奉炎帝寺庙 30 多处,其中羊头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山下有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等遗迹。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炎帝尝百草、种五谷, 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圣土。境内西北还有一座发鸠山,据《山海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 有鸟名精卫, 相传炎帝少女游海溺死, 化为鸟, 常取西山之木石填海, 每夕常闻风雨声,明月不辍。”可见,“精卫填海”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鸠山暮雨”也成为高平旧八景之一。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 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奠定了大秦一统中载:“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军攻赵,廉颇为将,筑垒坚守,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国, 取上党, 屡屡不能得手。四十七年七月, 秦相应候行千金于赵使反间计, 赵王迁怒廉颇坚壁不战, 而以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将击秦。秦阴使白起为上将军。白起以 25000 奇兵绝赵军粮道。至九月, 赵卒四十六日不得食, 终于投降。白起怨上党民众顺韩不归秦, 乃坑杀赵国降卒 45 万人, 只放归 240 人归赵。”时至今日, 虽然悲凉而雄浑的古战场已被田园诗般的新气象所取代, 但历史遗迹尚存。在高平城西有个谷口村( 俗名哭头村) ,曾是秦坑赵卒之处。唐玄宗作潞王时路经高平,命县令收殓遗骸,在村中修一骷髅庙, 庙中塑有骷髅王神像, 至今仍保存完好。 1997 年, 山西省文物考古专家在高平永录乡发掘古战场遗址尸骨坑 1 号、 2 号、 3 号坑,成为这次骇人听闻战役的有力见证。今天,秦赵时的秦币、赵币、箭头、戈、戟等历史文物时有发现。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 曾有“潞泽青紫, 多在高平”之说, 留下了恩泽后代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汉代度辽将军陈龟、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上柱国李修、宋代抗金名将王彦、元代水利学家贾鲁、书法家李肯堂、明代天文算学家王友古、清代湖广布政使毕振姬、两广总督祁贡等历史名人。反映高平古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古寺庙、古碑亭、古墓葬、古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古迹遍布全境,现整理在册的
炎帝故里[1].文化高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