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 拼音名: Zhǐ Ké, 英文名: FRUCTUS AURANTII, 起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 自中部横切为两半, 晒干或低温干燥。
品种考证
枳壳始载
枳壳-植物原状[1]
于《雷公炮炙论》。 《本草图经》在枳实条下云: “枳壳, 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 以南州者为佳, ……旧说, 七月、 八月采者为实九月、 十月采 者为壳。 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 完大者为壳。 ”《本草衍义》曰: “枳实、 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 大则其性详而缓。 ”《纲目》将枳实、 枳壳合并于“枳”条下, 云: “枳实、 枳壳气味功用俱同, 上世亦无分别。 魏晋以来, 始分实、 壳之用。 ”总而言之, 历代本草均认为枳壳、 枳实为同一起源, 以果实大小及成熟程度来区分, 再参考“枳实”条下“品种考证”内容, 宋以后原植物关键为酸橙, 和今药用情况相同。
《本草纲目》: 枳实、 枳壳, 气味功用俱同, 上世亦无分别, 魏、 晋以来, 始分实、 壳之用。 洁古张氏, 东垣李氏, 又分治高治下之说。 大抵其功皆能利气, 气下则痰喘止, 气行则痞胀消, 气通则痛刺止, 气利则后重除, 故以枳实利胸膈, 枳壳利肠胃, 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 以枳实为要药, 诸方治下血痔痢, 大肠秘塞, 里急后重, 又以枳壳为通用, 则枳实不独治下, 而枳壳不独治高也。 盖自飞门至魄门, 皆肺主之, 三焦相通, 一气而巳, 则二物分之可也, 不分亦无伤。 《杜壬方》载
瘦胎饮, 张沽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 令胎瘦易生, 谓之束胎丸。 而寇宗爽《衍义》言, 胎壮则子有力易生, 令服枳壳药, 反致无力, 兼子亦气弱难养, 所谓缩胎易产者, 大不然也。 以理思之, 寇氏之说, 似觉为优, 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 所谓八、 九月胎必用枳壳、 苏梗以顺气, 胎前无滞, 则产后无虚也。 若气禀弱者, 即大非所宜矣。
《本草经疏》: 枳壳, 气味所主, 和枳实大略相同。 但枳实形小, 其气全, 其性烈, 故善下达; 枳壳形大, 其气散, 其性缓, 故其行稍迟, 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 其主风痒麻痹, 通利关节, 止风痛者, 盖肺主皮毛, 胃主肌肉, 风寒湿入于二经, 则皮肤瘙痒, 或作痛, 或麻木, 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 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 故为治风所需, 风邪既散, 则关节自然通利矣。 其疗劳气咳嗽, 背膊闷倦者, 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 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 《经》曰: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枳壳味苦, 能泄至高之气, 故主之也。 又肺和大肠为表里, 风邪入肺, 则并入大肠, 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 苦寒下泄之气, 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 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 逐水, 消胀满, 安胃诸证, 悉和枳实相同, 第其气稍缓耳。 ""今世多用以治妇人胎气不安, 或至八、 九月为易产之剂, 动辄资用, 殊不知妇人怀孕, 全赖气血以养胎, 气血充足则胎自易产, 且娠妇至八、 九月精神困倦, 四肢软弱, 饮食降低, 动息喘促, 何莫非虚弱之症, 而更用此耗散之药耶?
品种分类
① 绿衣枳壳:
枳壳(6张)
为植物枸橘近成熟果实, 呈半圆球形, 直径约2~。 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 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皱纹, 密被细柔毛。 果实顶端一面有显著花柱残基, 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 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 黄白色, 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 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 中心柱宽4~6毫米。 气香, 汁胞味微酸苦。 产福建、 陕西等地。
② 酸橙枳壳: 又名川枳壳、 江枳壳。 为植物酸橙近成熟果实, 多横切成半圆球形, ~。 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 略粗糙, 散生多数油点。 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 基部一面有果柄痕。 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 中果皮黄白色, 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 瓤囊10~13瓣, 棕褐色, 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 中心柱宽7~11毫米。 气香, 汁胞味苦以后酸。 产四川、 湖南、 江西、 浙江等地。
③ 香圆枳壳: 又名江枳壳、 川枳壳。 为植物香圆近成熟果实, 外形和酸橙枳壳相同。 表面褐色或棕褐色, 花柱残基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 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 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 瓤囊10~12瓣; 中心柱宽4~7毫米。 气香, 汁胞味酸以后苦。 产四川、 江西、 浙江等地。
④ 玳玳花枳壳: 又名苏枳壳。 为植物玳玳花近成熟果实, 通常横切为二, 呈半圆球形, 直径3~4厘米。 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 有众多细小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
枳壳俗名臭七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