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随着“工业 概念”的不断抛出,3D 打印作为该革命技术支持的核心之一,近年再次被推到市场的“火山口”,已经运用于多个行业。而身处制造业骄子地位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则是 3D 打印技术重点推广领域。而3D 打印在汽车产业目前的研发和应用状况如何?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什么?未来将呈现何种形式?等问题也备受行业热议和探讨。针对此,3月11 日晚,盖世汽车网特组建“3D 打印微课堂”(以微信为主体的专业群交流模式), 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华曙高科董事长许小曙博士开堂授课、与此同时,广汽、东风、上汽、福特、比亚迪、江铃、长城等整车企业、大陆、采埃孚、德尔福等零部件供应商及上海增材制造协会、 Stratasys 、 Autodesk 等3D 打印相关行业共 343 位人士针对 3D 打印技术发展问题在群内展开热烈探讨。会后我们将焦点内容梳理与补充,与业内共飨! 3D 打印是什么? 在讨论 3D 打印汽车之前,先普及下 3D 打印概念:3D 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与普通打印机相比, 3D 打印机的“墨水”为原材料,通过若干层材料的堆叠达到立体效果。有许多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搭积木,的确有几分相似。而提及 3D 打印,不免有人将其与号称“当今机械加工和机械制造领域的经典之作”C 技术相比较,盖世微课堂探讨中,许小曙博士指出,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 3D 打印是增材制造,是用增加相应的材料来成型工件的。 C 是减材制造,是用去除多余的材料来成型工件。这两者也各有各的优势, CN C 的加工精度会高于 3D 打印,而 3D 打印能够制造的零件的复杂程度要远高 C 。 3D 打印是传统加工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因此, 3D C 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3D 打印技术优点在于可以为复杂结构金属零部件免去开发开模环节,缩短新品开发周期,节省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此外, 3D 打印技术可使金属零部件的力学性能和精度达到锻造件的指标,保证汽车零部件对于精度和强度的要求。 3D 打印不断升级然仍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看过 007 系列最新电影《大破天幕杀机 Skyfall 》的观众,一定会对其中那辆 1960 年的阿斯顿·马丁 DB5 汽车被炸成碎片的情节唏嘘不已。实际上,那部付之一炬的豪车就是由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事实上,3D 打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不过 3D 打印汽车的出现离我们并不遥远。2013 年上半年,一台名为 Urbee 2的小车诞生了, 而其前身 Urbee 早在 2010 年就推出了,只不过当时由于各种问题只停留在了概念阶段。 Urbee 2包含了超过 50个3D 打印组件,但这相较传统制造工艺显得十分精简。车辆除了底盘、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等,超过 50% 的部分都是由 AB S 塑料打印而来。据悉,生产 Urbee 2需要花费 2500 小时,换算一下就是没日没夜也需要超过 100 天才能打印这样一辆车。 2014 年, Local Motors 公司推出了升级版的 3D 打印车 Strati (斯特拉迪), 此车的进步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底盘部分也采用了 3D 打印技
3D打印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精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