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爆技术(一)2008-05-30 11:26 安全防爆技术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 爆炸性物质: 能与氧气( 空气) 反应的物质, 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 氢气, 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 )氧气:空气。 3) 点燃源: 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为什么要防爆易爆物质: 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 80% 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点燃源: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 各种磨擦的电火花, 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仪表防爆的基本原理防止爆炸,就是要避免爆炸发生的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由于氧气(空气)无处不在,难以控制。因此, 控制易爆气体和引爆源为两种最常见的防爆原理。而在仪表行业中还有另外一种防爆原理:控制爆炸范围。仪表中常见的三种防爆原理: 控制易爆气体、控制爆炸范围、控制引爆源控制易爆气体人为地在危险场所(我们把同时具备发生爆炸所需的三个条件的工业现场称着危险场所) 营造出一个没有易爆气体的空间,将仪表安装在其中, 典型代表为正压型防爆方法 Exp 。工作原理是: 在一个密封的箱体内, 充满不含易爆气体的洁净气体或惰性气体, 并保持箱内气压略高于箱外气压,将仪表安装在箱内。常用于再线分析仪表的防爆和将计算机、 PLC 、操作站或其它仪表置于现场的正压型防爆仪表柜。控制爆炸范围人为地将爆炸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局部范围内,使该范围内的爆炸不致于引起更大范围的爆炸。典型代表为隔爆型防爆方法 Exd 。工作原理是: 为仪表设计一个足够坚固的壳体, 按标准严格地设计、制造和安装所有的界面, 使在壳体内发生的爆炸不致于引发壳体外危险性气体( 易爆气体) 的爆炸。隔爆防爆方法的设计与制造规范极其严格而且安装、接线和维修的操作规程也非常严格。该方法决定了隔爆的电气设备、仪表往往非常笨重, 操作须断电等, 但许多情况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控制引爆源人为地消除引爆源,既消除足以引爆的火花,又消除足以引爆的表面温升,典型代表为本质安全型防爆方法 Exi 。工作原理是: 利用安全栅技术, 将提供给现场仪表的电能量限制在既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火花, 又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仪表表面温升的安全范围内。按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家标准,当安全栅安全区一侧所接设备发生任何故障(不超过 250V 电压)时,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确保危险现场的防爆安全。 Ex ia 级本质安全设备在正常工作、发生一个故障、发生二个故障时均不会使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发生爆炸。因此该方法是最安全可靠的防爆方法。安全防爆技术(二)2008-05-30 11:31 危险场所危险性的划分爆炸性物质区域定义中国标准北美标准气体(CLASS Ⅰ) 在正常情况下,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0区
安全防爆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