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8 课《将相和》。
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一般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在全册本组所处的位置,以及本组的训练重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对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和本组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以此作为重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
将相和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