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练习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乃知其。”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1.依次填入文中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增 密 B.减 疏
C.增 疏 D.减 密
2.“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意在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勰是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其代表作是《 》,作者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阐明_______;引刘器之的话是为了阐明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写作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3.文心雕龙 繁简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只要来自生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从“旗亭画壁”谈诗词音乐美
董玉玲 武士诚
唐诗宋词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虽然古今语言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至今人们读起来仍是那么琅琅上口,听起来仍是那么悦耳动听呢?
这是由于诗词原本就是可以歌唱的缘故。
先是诗的歌唱,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唐代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诗和音乐的发展。酒肆、歌楼、妓院、秦楼楚馆少不了音乐。乐家们就把诗配上曲,供歌妓们演唱。这配上曲的诗也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而诗人们,也都以自己的诗能被乐家们采用,配上流行曲调给姑娘们去演唱引为莫大的荣幸。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偶到旗亭(即普通的酒店)小饮,有歌女唱曲宴乐。于是四人便私下约定以歌女演唱谁的诗作多少来判定各人诗之高下,并画壁作记。这时,只见歌妓们拂琴理筝,舒展歌喉,相继唱起了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但却惟独没有演唱王之涣的诗作。三人遂相与笑谑王之涣。这时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位姑娘说,如果她不演唱我的诗,那我就甘拜下风了。话音未落,只见那位最美貌的女子手弹琵琶,轻启朱唇,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___,_______ 。”(王之涣《凉州词》)四人相顾大笑。歌女问其故,始知眼前乃是当朝四大诗翁。惊定之后,遂重理琴筝与之高歌畅饮。这就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天下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证明诗是入乐歌唱的。
词也是能歌唱的。
起初诗人们还不肯牺牲用惯了的五七言诗体来迁就“曲拍”,只是由乐家们添上许多泛声,勉强凑合演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们最终还是抵挡不过时代的激荡,渐渐的就随从歌唱时代的要求,也就“依曲拍为句”了。乐家们创制出每个曲子的名称,就是后来的“词牌”了。为适应“曲拍”的需要,诗人们也就不再死守五七言体,而渐渐有了更适合“曲拍”的长短句。这也就开始了“倚声填词”的时代。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中写道:“教坊乐工,
简笔与繁笔练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