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与《阿Q正传》.doc浅谈阿Q与《阿Q正传》
(-)阿 Q
若论在鲁迅先牛笔下哪个人物形象最让我们印象深刻,我首推阿Q。哪怕鲁 迅先生完成《阿Q正传》早已是近百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吋至今日,我们还是 能够从阿Q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不少人的影子,甚至口己的。阿Q也许可以称得 上是少有的能够超越时空局限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个现象,我十分感兴趣一 —到底是什么让阿Q存在如此之久?又或许,这正是阿Q说不尽的原因。
回首过去几十年的各类文学评论,有不少文章却着眼于精神胜利法、国民弱 根性、落后的农民典型等字眼。然而,既然阿Q哪怕是在今天、在全世界也同 样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仅仅将阿Q归于农民典型,国民弱根性已经不能满 足我们对阿Q的理解了。
我们对于阿Q最深的印象也许就是精神胜利法,有不少评论也对其作了解 释,即对失败命运以及现实在精神上进行粉饰。然而,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又是什 么?我认为,就简单两个字——生存。很多人以为只要吃饱喝足就能活着,其实 不然,一个人活着不仅要在肉体上活着,还要在心理上活着。否则,为何我们总 能听闻各种自杀,尤其是活的还不错的大学生?而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则是一种为 了心理上存活的手段方法罢了,我们实在没必要对精神胜利法深恶痛绝。手段本 身没有好坏。我们不妨来看看阿Q到底为了心理上存活进行了怎样的挣扎。
有一回,阿Q被闲人打了,于是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 像样……”。看起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不可理喻,然而这却引出了心理生存的第 一个要点——优越感。在现实小,阿Q被打了,被狠狠的欺负了,这委实是一 件十分令人痛苦的事情。因为,虽然我们人类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但是, 过去成千上万年养成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远古潜意识并未真的根除,被打的人 自然就属于弱者行列,属于被淘汰的一边。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不会导致一个人饿 死,但却让阿Q在心理上受到生存威胁。然而,另一方面,在阿Q的世界里, 老子比儿子要大,而这恰恰就形成了阿Q的心理优越感。只要有了这优越感的 存在,只要说出了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句话,哪怕阿Q在现实屮被打了, 但是,阿Q还是比那些闲人要高级,而高级优越这样的感觉就足以支撑阿Q在 心理上存活了。但有吋候,我们对阿Q的行为还是无法理解,于是这又引出了
心理生存的第二个要点——内容是什么不重要,只要优越感。所以,阿Q到底 被“儿子”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只要阿Q是老子,比“儿子”大就行了。
类似的话语还有“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同样的,阿Q对于自己是一个 穷人,一个文盲的失败者事实感到痛苦,于是在心里营造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儿 子会比你们强,所以作为老子的我比你们强。这样乂形成了优越感,化解了一次 次的心理生存威胁。也许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身为失败者的痛苦感觉并没有以 前那么强烈了,但是的确还存在着很多因为失败而抑郁的人。每一•个人都希望做 一个强者,无论做不做得到。这是一种本能的愿望。所以不必否认阿Q身为失 败者而感到的痛苦。另一方面,在今天看来,儿子强就代表父亲强的逻辑同样是 不可理喻的,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心理认同,即把口己和儿子的成就联结,从而形 成自己强大的心理形象。这样的心理认同比比皆是,清华大学的差生却看不起大 专三流院校的优秀生,富省的穷人到了穷省却看不起那里的富人,等等。通过这 种心理认同达到优越感的H的,以维持自身心理的
浅谈阿Q与《阿Q正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