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体关系理论有关背景
2、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3、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病理学 及治疗学
4、理论对比
5、理论应用
客体关系
2021/1/13
1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理论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发展起来的, 属于精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 ie Klein, Ronald Fair2bairn, Donald W inn ico t t, Edith J acob 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 等。
客体关系
2021/1/13
2
客体关系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
弗:1、意识与潜意识; 2、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3、临床实践: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客体: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 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 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 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客体关系
2021/1/13
3
你能用理论进行回答吗?
奶奶带着1岁左右的孩子玩。孩子不小
心摔了一跤,哭泣不停止。
奶奶屡试不爽的话语:
都是地不好,宝贝起来,我打地。
都是桌子不好,宝贵不要哭,我打那个坏桌子。
客体关系
2021/1/13
4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
2021/1/13
5
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客体关系
2021/1/13
6
客体
源自弗洛伊德:仅指: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
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这一术语时,是针对于亲子关系中、本能冲动的对象。人的内驱力有客体,饥饿的内驱力客体是食物,性驱力的客体是有性吸引力的人。对于婴儿而言,第一个存在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最后是使婴儿满足的其他人和事情。
广义上讲,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被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比较多的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直接的活动。即——重要他人、早期照顾者)
客体关系
2021/1/13
7
客体:是一个与主体( subject) 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关系: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某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
部分客体(Part object) :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此时, 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 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客体关系
2021/1/13
8
完整客体(whole object) :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 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 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 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 t ransitional object) :是一些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特殊玩具或玩物。
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 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客体关系
2021/1/13
9
客体表象(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 : 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
自我表象( self represen tation) : 是指个体与客体相处时, 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
分离( splitting) : 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
共生(symbiosis) : 这是M ah ler 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 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客体关系
2021/1/13
10
2020年客体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