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果树蚜虫一、蚜虫形态特征?蚜虫为多型昆虫,其外形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主要有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及性蚜。 1. 头部:额瘤(外倾、内倾、无额瘤)单眼、复眼、眼瘤、触角(原生感觉圈、次生感觉圈) 2. 胸部:前翅中脉(二分叉、三分叉或四分叉) 3. 腹部:腹管(形状)、尾片(形状、刚毛数量) 1 二、蚜虫生物学 :干母、干雌、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性母、雌性蚜、雄性蚜。 2. 生殖方式:孤雌生殖、两性生殖 3. 生活史: (1)全周期型: A. 留守式:同寄主全周期型,在一种或近缘几种寄主上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世代交替。 B. 乔迁式:异寄主全周期型,越冬寄主(第一寄主)木本,越夏寄主(第二寄主)多为草本(2)不全周期型: 2 三、蚜虫分类及常见种类?蚜虫是蚜亚目昆虫的统称。分两个总科: 1. 球蚜总科: 触角 3节或退化,尾片半圆形,缺腹管。?根瘤蚜科: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i 梨黄粉蚜 Aphunostigma jakusiensis 3 2. 蚜总科:触角 4~6节。(1)大蚜科: 栗大蚜 Lachnus tropicalis (2)蚜科: 苹果瘤蚜 Myzus malisuctus 绣线菊蚜 Aphis citricola (苹果黄蚜) 梨二叉蚜 Schizaphis piricola 梨圆尾蚜 Sappaphis pyri 桃蚜 Myzus persicae 桃粉蚜 Hyaloptera amygdali 桃瘤蚜 Tuberocephalua momonis 板栗花翅蚜 Nippocallis kuricola (3)绵蚜科: 苹果绵蚜 Eriosoma lonigerum 苹果根绵蚜 Prociphilus crataegcola 4 四、果树蚜虫常见种类发生及防治(一) 绣线菊蚜: Aphis citricola ?过去又称苹果黄蚜 A . pomi ,为同物异名。?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1. 分布与为害?分布:在我国发生比较广泛。?寄主: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沙果、海棠、山楂等。?为害症状: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加害新梢、嫩芽和叶片。受害新梢,生长延缓。受害叶片向叶反面横卷。在果实上为害,影响果实正常生长。分泌物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光合,降低果品质量。 5 ?无翅胎生雌蚜:近纺锤形, 体黄、黄绿或绿色。头部、复眼、口器、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 口器长达中足基节窝,触角显著比体短,其基部淡黑色。腹管圆柱形,尾片指状,生有 10根左右弯曲的毛。体两侧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 6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 毫米, 头、胸部、口器、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复眼暗红色, 触角较体短, 第3节有圆形次生感觉孔 6~10 个,第 4节有 2~4 个。腹部黄绿或绿色,两侧有黑斑,并具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翅透明。 7 3. 生活史和习性?苹果黄蚜的生活史属于全周期留守型。?在北方苹果产区年发生 10 余代,以卵在苹果枝条芽基部、芽腋间或皮缝处越冬。?第二年苹果萌芽期,越冬卵孵化为干母,群集在芽叶上为害,干母孤雌胎生繁殖产生无翅孤雌胎生蚜累积虫量。?5月下旬孤雌胎生蚜产生大量有翅孤雌胎生蚜向外扩展、繁殖蔓延,为害苹果的梢端嫩叶,于 6月上中旬苹果春梢停长期(麦收前后)达到高峰,为害最重。?随后因苹果春梢老化,有翅孤雌胎生蚜大量外迁,园外天敌大量迁入捕食,造成种群数量快速回落。?而春梢停长期来得较晚的梨树新梢上,种群数量却急剧增加, 7月上旬达到年中高峰。?7月下旬至 8月中旬苹果秋梢生长期,种群数量有所回升,出现秋季数量小高峰后迅速回落。? 10 月份出现性母,产生性蚜,交配产下越冬卵。 8 4. 综合防治(1)苹果发芽期:结合防治螨蚧喷洒机油乳剂 50 倍,杀灭蚜卵。(2)苹果花芽绽裂期:用 % 高氯乳油 1000 倍杀灭初孵若蚜。(3)苹果花后第二遍药:5月中旬用 3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5000 倍杀灭蚜虫于扩散蔓延前。(4)苹果第三遍药:6月上旬用 90% 万灵(灭多威) 可溶性粉剂 3000 倍、 3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5000 倍杀灭蚜虫于年中高峰来临前。 9 (二)苹果瘤蚜 Myzus malisuctus ?又称苹果卷叶蚜?属同翅目、蚜科。 1. 分布与为害?我国各大苹果产区均有分布,属于局部果区、局部果园、局部植株甚至局部枝条发生的蚜虫种类。?寄主植物:有苹果、沙果、海棠、山楂等。?为害症状:它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加害新梢、嫩芽和叶片。受害叶片凹凸不平,向叶反面纵卷成筒状或双筒状。叶片常出现红斑,随后变为黑褐色而干枯死亡。幼果被害后,果面出现略凹陷而形状不正的红斑。被害新梢节间缩短,极易诱发二次枝。 1
果树蚜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