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 24 卷, 240 则, 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刊本迭出, 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 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 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版。《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 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 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 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 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 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 明快流畅, 雅俗共赏; 笔法富于变化, 对比映衬, 旁冗侧出, 波澜曲折, 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 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 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 彼此关联, 环环紧扣, 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 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 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 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 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 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 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 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在人物塑造上, 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 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 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 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 张飞心直口快, 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 诸葛亮神机妙算, 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 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 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 善于抓住基本特征, 突出某个方面, 加以夸张, 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 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 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 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 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 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 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 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 作者总是着力描写, 并以人物为中心, 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 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 写得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 而又不显得凄惨, 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 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 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 它的结构, 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 人物多至数百, 事件错综, 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 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 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
高二语文曹操献刀1.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