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森林立地和造林树种选择
说明造林区划意义、原则和方法,结合我省林业区别的实例,说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点,造林树种和造林方向以及我省的造林地种类和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树种繁多,为了正确分析造林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造林工作,首先应划分造林地区,进而划分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
第一节 造林区划及森林立地
(一)造林区划的意义
1. 概念
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根据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佳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2. 说明:
1)造林工作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造林地可造不同森林,不同森林长势产量不同
如:南方:松、杉、竹、油茶为主要造林树种
秦岭以南由于气候因子(T、H2O)使其难以北移
桉、木麻黄为广东、广西的主要造林树种
2)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造林方向和任务----决定于树种不同
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华北中原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南方丘陵用材林为主体系。
江西省不同地区发展方向不同
如:1)山区县用材林-杉、松、樟
3)半山区县用材林、经济林
4)平原滨湖区防护林九江大部分县
5)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保持林
3. 意义:
1).实行林业生产区域化,因地制宜开展造林工作。
2).便于总结和推广造林经验和科技成果
3).为造林规划设计打下基础。
(二)原则和依据
1. 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或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为进行林业区划的准绳,要求区划成果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直到促进林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为了反映森林生产布局,在分区时必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的原则。
我省制定的造林区划打破了县镇界线,而保留了乡界,造林区划中的八大区中有些县分布在几个区中。
3. 依据
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即对森林分布与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 土壤、植被等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1)了解一些概念:
立地(生境)、立地条件(立地质量)、立地质量评价、立地条件类型
a. 林学上的"立地"与生态上的"生境"内涵基本一致,一般认为,
立地(site)有两层含义:
1)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
2)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立地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b.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
------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
-------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树种,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Site condition 和site quality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
c. 立地因子(site factors)
物理环境因子: 气候、地形和土壤
森林植被因子: 指植物的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
人为因子
1) 气候因子
气候决定了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
如我国由北向南,形成了如下森林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
在同一热量带内由于纬度不同及大地形的干扰,水热条件还有一定差别,使得森林植被类型的种属组成及森林的生产力上发生变化。
如:南方的杉木地跨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生产力以中亚热带南部最高,南、北亚热带较低。
马尾松生产力则由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提高。
2) 地形
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海拔的升高可使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无霜期缩短,降水量以及大气、土壤湿度增加,从而可能使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生长茂密或植被类型发生更替等。
低山 500-1000m
中山 1000-2000m
高丘 300-500m
低丘 100-300m
平原岗地 100m以下
坡向对光和热起了再分配作用,从而影响了水分至养分
南向(阳坡)光强、温暖而干燥
北向(阴坡)光弱,冷凉而湿润
c. 坡度
0- 5o 6o-15o 16o-25o 26o-35o 36o-45o >46o
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
坡度级不同,整地方法,抚育措施不同
d. 坡位: 上部下部中部山脊山谷
e.
第四章 森林立地和造林树种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