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宋家博摘妻:理工类大学生就业难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学校的行业背景影响非行业类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得力等。因此,我们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研究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毕业生;现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增加,2003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而到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70万, 是2003年毕业生总数的3倍还多,十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558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总量压力有增无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的疲软,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内制造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理工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此影响有很大的波动,就业难问题日渐显现,且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一)专业设置和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理工类学校多以化工、机械、信息等应用类技术为主,同时也存在一些辅助的小专业,譬如经济管理、文法等。通过北京市某理工类学校的专业研究发现,该校化工、材料、机电为强势专业,就业前景比该校的经济、文法等专业较好。但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现有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现在的工作多要求毕业生能够熟悉几个学科的知识, 而当下划分过于细致的专业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二是课程设置过于老旧,难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化工、机电行业中技术日新月异, 而高校多数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教材。与现有的应用技术脱节。(二)学校的行业背景影响非行业类学生的就业。理工类学校往往把主要资源投人到该校比较强势的理科工科类专业,而一些小专业,例如经济管理等则往往遭到忽视,招聘时认可度也不高。北京某高校以“大化工”行业为背景,社会上对该校的“大化工”类专业比较认可, 但大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只占每年全部毕业生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信息类、经管和文法类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虽然这些专业也有较长的历史。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学生的入学分数等也较高。但很多企业不知道学校有这些专业,或者对这些专业的实力和学生的素质存有疑虑,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缺乏。据对北京市某一理工类学校的调查,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只有4入,兼职工作人员5入,从事就业工作年限最长的超过7年1人,其他的均不超过5年。各系的就业工作人员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辅导员,均为兼职人员。辅导员每届一换,从事就业工作经验缺乏,而且没有就业方面的资源积累。由于这些人员的其他工作任务也很繁重,在就业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就业工作人员配置状态显然不适合目前就业工作的要求。同时,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 包括对从事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对毕业生的指导。(四)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很多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偏远、西部地区,对岗位的类型、工资水平要求过高,从而导致自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阻碍了正常就业。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 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留在大城市,而在选择职业时多选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