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声学的成就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有特别加 以记述的必要。
(1)乐器制作与乐律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骨 笛,是公元前5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西周时期,见于《诗经》记载的乐器就有29种, 其中频率固定的打击乐器有鼓、馨、钟、铃、(革兆)(摇鼓)等,调 频弹拨乐器有琴、瑟,管类乐器有箫、管、损、笙等。《汉书•律历志》 己将当时的乐器品种按质料分为八种:“土曰坝,鲍(木瓜)曰笙, 皮日鼓,竹曰管,石日馨,金日钟,木日祝,丝曰瑟。”从众多出土 的古乐器中,引人注目的是编馨和编钟。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 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I96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 代大理石馨,82厘米X42厘米X 2. 5厘米,音色浑厚如铜;1970 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国编馨25只,其形状己颇为规则,音域达三 个八度。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1978年在 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 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 音域跨五个八度,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 了我之高超。
由于重视“礼、乐、术、数”,我国古代研究乐音数学规律的律 学相当发达,《二十四史》有许多律历志的记载。最晚到殷商时期己 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西周编钟己刻有十二律(由于对乐 音成组的认识,而产生十二律,其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 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黄钟为十二律 中的第一律)中的一些铭文。以黄钟为标准音高之首,逐次按半音降 低,就形成了十二律。最早的乐律计算法见于《管子•地员篇》中的 “三分损益法”,约产生于公元前
7〜3世纪间,即将主音律的弦(或 管)长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全 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这种以 弦长为准的方法,与欧洲当时以频率为准的“五度相生法”是成倒数 关系的。16世纪末,朱载墳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算法。十二 平均律是我国对音乐声学的重大贡献。
(2)声的传播与发声原理的探讨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记载:陈遵在造江陵 金堤(公元512〜518)时,曾利用鼓声推算高地的高度,可能是利 用鼓声的传播速度推算的。这一记载很有意义。
对于发声原理,东汉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中先说明人的语言 是由于“气插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合其口”而生的,然后推广到 “箫笙之管,犹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宋代张载 (1020〜1077)及明代王夫之(1619〜1692)进一步形成“形”(物 体)与“气”相冲突而发声的观点:“声者,形气相轧而成”。可以是 “两气”相碰,如“谷响雷声之类”,“两形”相碰,“檸鼓所击之类”, “形轧气,羽扇敲矢(指羽扇生风、飞矢鸣鏑)之类……气轧形,人
声笙箫之类”(《张子正蒙注》)。明宋应星具体考察了声的发生的几种 情况:“冲”(“飞矢”),“界”(“跃鞭”),“振”(“弹弦”),“辟”(“裂 纟曾”,即撕丝织品),“合”(鼓掌),“击”(挥椎)。他
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