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 --------- 订 -----------------------------------------线----------------------------------------
班级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08信息与计算科学1班 姓名 黄雪娇 学号 08251001152
-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课程 文化人类学 2008 -2009学年第二 学期
成绩 评阅人
评语:
==========================================(题目)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到底给农民带来了什么
——读斯科特的《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正文)摘要:本文是有感于斯科特教授对于东南亚研究的著作,以及今下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严重冲击,思考资本主义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及给我国金融危机时期救市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农民 金融危机 机遇 冲击 对中国的启示
有缘“结识”这本书,是因为课堂讲课的需要。在选上文化人类学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看这种类型的书,事因本人向来对经济、社会学类的比较沉重的文学作品不甚感兴趣,但是在拜读这本书的时候,社会学开始走进我的阅读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全名是“农民的道义经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生存”。。他写的另一本名著《弱者的武器》也极受学界热捧。初识书名,我们就不难发现:该书的核心概念肯定涉及到道义、经济、生存、反叛等。通读后发觉:该书要阐释的核心内容就是:东南亚农民反叛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研究的终点,事实上,在探究反叛背后的动因进程中,作者也试图去探索伴随殖民地浪潮的国家官僚化和市场化是如何冲击传统农业社会的。是这个议题引来了日后的“波普金—斯科特”之争,争论的重要分歧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究竟给农民以及其他贫困人口带来了机会以使其得以逃脱封建藩篱,还是不道德地瓦解了传统社会,使富有强权者得以进一步强化对贫穷弱势者的盘剥?除了内容清晰外,作者的研究视角也是极具特色:它首于政治经济学,涉猎社会学和人类学,终于伦理学。在文章开篇,作者摒弃了古典经济学对人的“经济理性”假设,借用罗马赛特的“安全第一”原则提出了他所要论述主题的理论内核。在文章结尾,作者则是从伦理学视角探寻剥削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农民日常政治生活中的两大重要道德原则----互惠和生存权利。作者对多学科理论的运用正好应证了那句“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经济学入手,但必须从文化和宗教中找到结局”。
文化人类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