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情、美”在诗词教学中的方法研究
中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中小学生可以从诗词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如何通过诗词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词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加强古诗词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美教育作用。对中小学生而言,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感知往往凭借外部表象,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弥补,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学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诗词教学的特点
1、诗词的“意”。诗词作为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有其独特性。诗词本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诗词之间的内容不紧凑,诗句间有较大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影响着诗词情感思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应根据诗词的主题思想,诗词内容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路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象诗人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让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内涵价值。
2、诗词的“情”。诗词的情感是诗词中最本质的东西,情感就是诗词的生命力。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需要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词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才能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词的魅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在生活中产生表达和创造“美”的欲望,才能陶冶心灵,塑造伟大的人格。
“意、境、情、美”在诗词教学中的方法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