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法, 实物演示法, 创设情景法, 引导分析法, 小老师法, 但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 就是办法. 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第一学段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尤其在第三学段,阅读的第五条提出: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1〉从单元整体入手教给学法,以精带略。我们的教材课文一般分为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每单元围绕一个训练重点安排一或二篇精读课文,带二篇略读课文。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指导学生凭借不同的类型的课文学“法”用“法”。对这类课文,教师可采用“精讲一段,带动全篇”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掌握读书方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发布者:郑素瑜发布日期:2011-04-14 07:01: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 15 年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研究,他认为 1—4年至少要有 200 小时的朗读和 200 小时的默读量。按每分钟 200 个汉字计, 400 小时就意味着要求 480 万字的阅读量,也就是说要有 480 万字的阅读量才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4] 。而我们现在的教材,无论哪种版本,全套小学教材课文部分总共只有十四五万字左右,课内阅读量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小语阅读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能阅读。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回家读几遍书,家长签个字,就是让学生把课后的思考题回答出来,查一下词典,抄写词语解释。这样下去,学生的读是盲目的读,理解词语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预习只是流于形式。要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既使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有法可依,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低年级的预习,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审、读、划、提、查”
情景交融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