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
一、字音字形
幽僻(yōu pì) 蓊蓊(wěng)郁郁 踱着( duó )
袅娜(niǎo nuó) 点缀diǎn zhuì) 脉脉(mò)
媛(yuàn)女 敛裾(jū)。
潭柘寺(zhè) 椽子(chuán) 驯鸽(xùn) 啼唱(tí)
瓜熟蒂落(dì) 姻缘(yuán) 房檩(lǐn)
颓废(tuí) 不能自已(yǐ)
急不暇(xiá)择 移徙(xǐ) 涟漪yī
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 lì)
涸辙(hé zhé) 猗(yī)郁
蕈(xùn)菌 婆娑(suō)
泾渭分明: 泾,混浊;渭,清;比喻优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揠(yà)苗助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纤细 xiān 靓妆 jìng 纤夫 qiàn 靓女 liàng
累 léi 果实累累 累赘 lěi积累 连累 罪行累累 累卵 lèi劳累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在诗集《雪朝》和《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
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学术著作《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陆蠡(1908一1942)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散文集
《海星》 、《竹刀》(曾名《溪名集》)、《囚绿记》
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淡淡的忧愁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三、课文内容
《荷塘月色》
2、欣赏景物描写——荷塘和月色巧妙地结合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1)比喻的使用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⒈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富有感染力。
⒉ 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荷塘月色》
(2)通感的使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