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不良习惯之方法 2
读数学书习惯的矫正: 先前做的活动单当中含有 “课前学习这一块”,我自然是先弄清楚题目中的基础性旧知识以及要求学
会的新知识,设计具体的题目,解决一个个我认为的“障碍” ,当时真是“自满” ,觉得孩子们学懂例题有保障。其实,我这种
师本设计已经把人的知识学习误解成了一个个“拼装的过程” ,先学习部件(比如化简方程左边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再把部件拼成整体。当然,也不能说这种预习方式没有效果,效果还是有的。对付考试还真是有效的。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学习
是以人作为中心的过程, 而人对事物的认识, 所需要的有机性和致密性,必须通过学生本身的感悟和内化才能实现。 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就不要书本知识了呢?教育教学的问题, 不在于要不要书本知识, 而在于我们如何让学生认识由书本所表征、 实际上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完整、 有机和生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往的设计,总是忽视了人作为有机体的特征, 而把教育过程转化为可以灌输的条文或步骤, 以为只要灌输了这些条文或采取了这些步骤,就可以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需要认识的客体。于是,对事物的
分析性研究, 代替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这就带来了教材的过度分析化。有的时候,孩子们对整个例题都能作完整解答了,教师
还非要问出第一步什么意思?第二步什么意思?等等。 反而学生被问得模糊了。但是,我又想,如果孩子们对题目真正理解了,
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 又对具体解题过程一清二楚, 岂不是
更好吗?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也有不同的地方。 语文上的过度分
析,是一种误解和异化。 但是,数学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不容许 “糊
涂”。这是我的理解。 也许,关于数学读书,在发给预习单之前,
让孩子们自主阅读、自主内化,然后检查阅读、内化效果,在必
要处老师 “登台亮相”,效果会更好吧; 我将尝试。 还有个问题,
有的孩子根本就不会读数学书, 怎么办呢?这些孩子集中到一块
儿,老师和他们一起读,引导他们读,时间久了,他们也会读数
学书了。
矫正不良习惯之方法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