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选自《诗经·小雅》一、《诗经》成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有三种说法: ①王者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诗经》成书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 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 544 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诗经》成书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 古乐失传, 《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书③周朝太师编定说。朱自清认为, 《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的戏班,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诗经》成书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 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 《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诗经》成书《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 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二、《诗经》六艺?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 31 篇, 《小雅》 74 篇,共 105 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诗经》六艺?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 31 篇, 《鲁颂》4 篇,《商颂》5篇,共 40 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 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六艺
蓼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