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蓼莪禅寺.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蓼莪禅寺
赵军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这是诗经《小雅•小雅》中蓼莪篇的开头。意思是,茂密的蓼草,不是那莪蒿。哀伤我苦难的父母,生我养我真辛劳。该诗是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在常州武进太湖边上,就有一座以“蓼莪”命名的禅寺——蓼莪禅寺。这其中有着太多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魏晋时期,有个叫王裒的人,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王裒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有云:“荒冢结庐土一抔,泉台岂复怕闻雷?事亲原不分生死,诗废《蓼莪》大可哀。”蓼莪禅寺,起先就是王裒葬母的地方,后来成为家祭的祠堂,在后来发展为寺庙,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一座孝子寺。千百年来,蓼莪禅寺因天灾人祸屡有兴废,然历代僧人屡毁屡建,其历史上也曾先后得到四位皇帝的六次拨款。到明朝永乐年间香火极盛, 寺院规模亦达到顶峰,有僧房百余间, 颇为壮观,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最后一次严重的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现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遗物。还有中华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绝笔题写的“蓼莪禅寺”匾额,上海佛教协会原会长真禅大师也为该寺题字“修复太湖蓼莪古寺,弘扬中华文化精粹”。
走进蓼莪禅寺,发现这里果然是块风水宝地。前有照(太湖),后有靠(马山),伸开两臂,左青龙(龙形山)右白虎(虎形山),地形像个母亲把下一代护在怀里。站在寺院的台阶,就能望到烟波浩渺的太湖,环视周边山峦隽秀,风光旖旎,心旷神怡。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此风水宝地,肯定会出现大人物,王裒的后人定会有王侯将相。查阅历史却考无据,然而在寺庙的西侧,却发现了另一个传奇。
在一湾与太湖相通的溪水边,有一个巨大的石锁——用石头垒叠成古代宫门大锁的样子。据管理员说,这石锁是明代朱元璋著名的军师刘伯温所造。朱元璋登基后,担心别人篡取大明江山,就让刘伯温四处巡察“可疑之人”“可疑之地”。刘伯温看到龙城之地紫气环绕,来到这里,果然看见“帝王之气”,于是汇报朱元璋后,就造了一把大大的石锁,将这太湖边上的“龙气”锁住。可惜的是经过历史的变迁,特别是文革的破四旧,把这一大锁打碎,如今只能看到石锁的一半,我们只能凭想象将其补充完整。
有人说,中国的宗教信仰就是敬祖先,信祖宗。寻根祭祖是中国人的固有情结,是炎黄子孙表达“孝心”的方式,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黄坛,就是大型的国祭场所。老百姓除了可以祭拜华夏民族共同祖先外,还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宗于先祖庙堂,一般成为家祭,也就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临终嘱托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祭,他和清明扫墓一样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活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清明节被定为传统节日,但更多的外地人还是无法在这一

蓼莪禅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世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