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设计与施工实习报告
带状公园——菖蒲河公园篇
基本背景信息:菖蒲河,又名外金水河,因河中生长菖蒲而得名。菖蒲河系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东段,是皇城水系组成部分。河由西苑中海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东南,经过天安门前,再沿皇城南墙北侧向东汇入御河,全长510米。20世纪60-70年代,填平河沟,改为街道。至2002年,河道两侧居民全部搬迁,菖蒲河故道被挖出,水面恢复。标志出了天妃闸,亮出了南皇城和太庙、皇史宬红墙,将这里建设成一处依托历史遗址,富有古典风格的城市园林。,共四座形态各异的人行桥横跨河道之上,保留了60余株古树。
此次实习主要是对小尺度造园所需要注意的主要造园要素、植物围合、种植搭配以及有数组节点的带状公园所运用的一些手法的介绍,旨在实践中掌握游人的需要,从而更好的运用。
我们实习只参观了东部部分花园,在此以由西向东的顺序加以介绍。首先,在入口的节点处是一块大量运用了硬质铺装的空地,这种设置更有利于在出入口人们的集散作用。而整个水系以直立驳岸为主,少量使用的草坡与山石的过渡。接着在河南侧的第一个景点是“红墙怀古”。红墙原为明、清皇城的南墙,景点以红墙为背景,墙前安放了一块高2米、宽7米、、重60吨的山型景观石,取名“五岳独尊”。配有白色花岗岩须弥座。周围以竹围绕,起到了软化作用。景观石为黑灰色的灵璧石,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南太湖石、北太湖石等。景观石用法分为两种,一为置石一为掇山。置石为单石,是孤置;掇山为多石,是群置。此外,置石应注意一下三点:①石必有根。所有置石均以十分之三到二分之一埋入地下,不能单以浮土覆盖;②在运用置石时应注意搭配的关系。遵循未山先路的原则,进园后所见到的应依次为小石-大石-小山-大山;③“看石脸”,一般置石以老石头为优先选择,即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较长者。掇山则要注意“同质同色,接型合纹,顺势贯气”。
接下来讲到的是铺装中碎拼的应用。碎拼,又称冰裂纹,有低才高用之说。质量较高的碎拼满足一下几点要求:单块石板以五、六边形为主;各块表面积大致一致;石板间缝隙等宽,控制在8mm左右;且不通缝。
再往东走看到的是“东苑小筑”一景。此景位于明代崇质宫旧址上,是一组传统的木质亭廊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与之相呼应的是其前拱桥也为木质。亭、桥颜色也保持了一致,以红、绿色为主色彩,是典型的古式建筑小品。这可以称之为“视觉记忆”,首先看到桥再看到亭子或者先看到亭子再看到桥都有了前者作为铺垫,不至于出现的过于突然,而形式与色彩的统一,使之更具有整体感。向东不远处的另一景点是“天妃闸影”。由两个龙头口衔铜质闸板,与清澈的河水共同构成古朴、庄重的景观艺术品。
东苑小筑
最后看到是的菖蒲河公园的东入口“菖蒲迎春”。 、,用中国花鸟画的构图和传统的透雕手法,展现出一年四季各种花木禽鸟的画景。屏风前面,有用不锈钢精心锻造的“菖蒲球”造型。
在菖蒲河公园中主要介绍的有带状公园节点的设置;置石的基本要求;路面铺装中碎拼的注意事项以及景观中“视觉记忆”的运用。
带状公园——皇城根公园篇
基本背景信息:皇城根遗址公园,建在明清北京城的第二重城垣之“东皇城根”遗址上,西邻南北河沿大街,东依晨光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全长2
庭院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