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练习曲
波兰作曲家肖邦
(1810-1849
肖邦的钢琴练均律钢琴曲
集》中所奠定的传统,将练习曲的技术性与高度完
美的艺术性相结合。
肖邦的全部练习曲都有明确的技术练习的
的,又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赋予了练习
曲体裁以新的意义,使之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
被誉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浪
漫主义钢麥技巧及艺术的法典。
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喉
肖邦作于21岁,又名《华沙的陷落》。
肖邦离开波兰赴巴黎的途中,羁留德国斯图
加特,突闻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失败,华沙
重新沦于帝俄统治的消息,悲愤难抑,于是,创
作了本曲。
《革命练习曲》题献给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革命练习曲》音乐形象鲜明
《革命练习曲》具有高难度技巧,但完全不
同于一般纯技术性的练习曲,它同时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富于激情的艺术魅力。
《革命练习曲》是钢琴演奏会的主要曲目
结构:引子一A-B-A一尾声
乐曲为三部曲式
丁
开始八小节的引子主题,在激烈的快板速度
以连续三次用由上往下冲去的旋律线,表现了
不可遏制的愤怒和痛苦
随后,钢琴在高音区奏出由果断有力的和弦
组成的变形的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
愤转为激,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
概
A主题: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主
题情绪悲壮。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
和荡动的回声
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
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
B主题
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
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结越来越激
A主题:再现
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
旋律上加上装饰音变化后再现
尾声:
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
的忧虑和哀思。
紧接着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重
新兴奋起来
最后再次运用引子开头下行的旋律线和坚强
有力的四个和弦结束。
肖邦的练习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