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美学常识简说要想知道中国书法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我们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中国书法的美学常识。中国书法,作为祖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点, 不仅被国人所推崇, 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世界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东方的艺术在中国, 中国的艺术是书法”。这段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偏颇, 但毕竟反映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那么, 中国书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艺术的美呢? 一、书法美的表现形式书法美的基础在于表现汉字的象形性。由于汉字源于象形, 给汉字造成了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形体结构,才使书法有了艺术的根基。但是汉字的象形性并不能直接产生书法的美。如汉字的“鱼”字来源于自然界鱼的形状。而书法艺术中写一个“鱼”字, 决不是画一条具体的鱼, 欣赏者也不是看这个“鱼”字像不像自然界中的真鱼来判定它的美与丑,相反,在欣赏作品时,是完全摒弃这个汉字原型的。而且, 由于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象形性越来越弱, 体现书法艺术的书体更多地表现在脱离了汉字原型的楷、隶、行、草上, 这种表现已是抽象性线条的造型了。所以, 书法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条造型、线条组合(即结构)和章法布局。(一)线条美作为书法的线条, 尽管由于书体不同、风格不同、笔画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 但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首先体现的是“笔力”。而判断笔力的标准则是笔画的“圆”、“涩”与否。书法中所讲的“圆”, 是一个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概念, 用刘熙载在《艺概· 书概》中的话说,就是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种“圆”, 来源于中锋行笔, 而这种通过中锋行笔写出的线条便显得饱满、结实、有立体感和浮雕感,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1 、立体的“圆”与外廓“圆”的关系在书法中, 线条外廓的圆浑和方直, 往往称之为“圆笔”和“方笔”。立体“圆”的对立面是“扁”,而“圆笔”的对立面是“方笔”。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 从中锋行笔的原理来看, 如果达到了立体的圆, 则笔画线条必然是四周饱满, 能够完美地表达出外廓的丰满匀称; 反之, 如笔锋偏向一边, 线条的外廓也自然有一面或几面产生缺陷。所以,立体圆与外廓圆的关系,就是传统书学中经常讨论的“骨”与“肉”的关系。骨是基础, 肉附于骨上, 骨正, 肉才丰满匀称。因此, 无论是藏头护尾的圆笔( 如颜真卿楷书), 还是棱角毕露的方笔(以魏碑最为典型), 只要达到了立体的圆, 达到了外廓的丰满和匀称, 就是有力度的,也就是美的。 2、立体的“圆”和弧度“圆”的关系在圆转线条较多的行、草、篆书法作品中,线条力度的美在笔画的转折处表现得更为充分。因为, 坚持中锋行笔的原则,“至于屈于屈折处亦当中, 无有偏倒处”( 刘熙载《艺概· 书概》)。圆转处线条便不塌, 不缺, 不飘, 象钢丝绷得紧紧的, 产生“不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的强烈感染力,这就是立体圆和弧度圆的统一。怀素的草书, 能将这种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涩笔。所谓“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能越过本身具有的东西的抵抚,它就叫做支配力。”书法中“涩”的审美判断,正是依据于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力抵抗、又越过它前进的表现。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得越充分, 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这种“支配力”。在传统书学中, 常用形象的“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屋漏痕”, 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 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 而是一面克服泥墙的阻力, 一面缓缓滴下。“涩”与“圆”也有内在联系。“圆”要求中锋行笔; “涩”要求更进一步,不能将笔锋偃卧平拖过纸面,而要将笔锋站直,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刘熙载说:“惟笔势欲行, 如有物拒之, 竭力与之争, 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劲,有如“万岁枯藤”。这样的线条仔细看来, 恰似大雕塑像家罗丹让葛赛尔在灯光下观察维纳斯雕像, 从似乎光滑的表面上可以发现无数轻微的起伏。这种起伏, 就是笔锋在不断遭遇阻面又破阻的痕迹。从上述书法线条审美判断来看, 无论是“圆”是“涩”其关键都在于中锋行笔, 在于有提按自如的用笔功夫, 把用笔的上下立体运动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传统书学中所说的“如印印泥”就是此意。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行笔过程中创造出线条的美来。另外, 用笔不仅有中锋, 还有侧锋、藏锋、轻重、徐疾等等区别, 用各种变化的线条来表现书者的内心情感和趣味, 就像音乐使用各种乐音, 依据节奏、和声、伴奏与旋律的规律, 构成美妙的千万乐章一样,是书法美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只有把这些用笔方法合在一起,才能表现笔画线条的骨、肉、筋、血。从而达到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人类从思想上把握世界,必须接纳万象到
美学常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