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书法 36- 唐朝书法家 2 唐朝书家李邕李北海,即李邕,唐高宗凤仪三年(公元 678 年)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终年 70 岁,杨州江都人,曾“旨至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 “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 “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 李邕改变用行书, 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 字体左高右低, 笔力遒劲舒展, 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他反对机械地摹仿, 提倡创新, 曾说:“似我者欲俗, 学我者死。”《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 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 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 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 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 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前前后后共为人写了数百篇, 得到的润笔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 爱惜人才, 常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穷人,以致家里很少积蓄。有一次,李邕重返故乡,见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远房族弟,由于屡屡落第而穷得不堪。李邕对这位族弟的境遇十分同情, 除了每月供给他生活费用外, 还随时邮去他所需要的典籍和文房四宝。后来, 这位族弟登上仕途, 对李邕感激不尽, 差人给他送银子去, 但李邕却婉言谢绝。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 1、《岳麓寺碑》,也称《岳麓山碑》:行书。此碑笔势雄健, 与《李思训碑》同为佳作。 2、《李思训碑》,也称《云麾将军碑》:行书,以碑笔法瘦劲是他行书中的佳作, 一向为后人看重, 唐玄宗开元八年( 公元 720 年) 立。相关碑帖: 岳麓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 730 年) 立, 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行楷书 28行, 满行 56字, 碑额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笔法挺拔,气势纵横。黄庭坚评其书曰: “气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损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李邕的书法杰作。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 亦称《云麾将军碑》, 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六月立。行楷书 30行, 行 70 字。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 “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颜真卿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 709 年)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终年 77 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 楷书端庄雄伟, 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 神彩飞动。他的书法, 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 又不
爱上书法36-唐朝书法家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