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在当今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与当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思想和方法,过分地强调历史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仅把之当作高考的一门学科对待,不从历史知识中汲取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没有注重从过去的行为、事件、趋势中寻找现实价值,没有“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不懂得“现实和过去是以它们的各自光亮互相映照的”。
二、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能力上,历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支柱。作为历史教育的功能,雅期贝尔斯说过“: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将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三、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袁振国先生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客观地说,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支柱。历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以及生动的语言,展示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传递深刻精辟的哲理,使遥远陌生的知识,变得鲜活而又有灵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通过典型人物介绍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一目讲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查禁鸦片期间,林则徐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表明了林则徐坚决禁绝鸦片的精神,砥砺自己无私无欲,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这一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表明了林则徐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在讲到甲午战争时,教师可重点介绍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海战中的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举。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面对日舰围攻,致远舰多处受伤起火,
并在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撞向日舰吉野,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后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
关于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