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美学价值赏析简介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 Silk Road )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 von Richthofen )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 127 年, 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 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 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 2000 多年, 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 4 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 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 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 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 589 年~ 896 年) 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 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 沿线文物遗存多, 是丝路的主干道。其起点其实是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 今西安) 和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 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 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 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 全长 7000 多公里, 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 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 但洛阳、长安以西又分 3 线: [2] 所经路线①北线由洛阳、长安沿渭河至虢县( 今宝鸡), 过汧县(今陇县), 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②南线由洛阳、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 今天水)、狄道( 今临洮)、枹罕(今河州), 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 至金城郡( 今兰州), 渡黄河, 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南北中三线会合后, 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 今帕米尔) 或怛罗斯(今江布尔)。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 傍南山北, 波河西行, 至莎车为南道, 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 今吐鲁番), 随北山, 波河西行至疏勒( 今喀什) 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 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 乌什), 翻拔达岭( 别垒里山口), 经赤谷城( 乌孙首府), 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
丝绸之路的美学价值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