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苏明娟 1983 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 年5月,7 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中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大别山的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 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 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 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 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1991 年冬天,8 岁的苏明娟和她的 5 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天蒙蒙亮, 远处的炊烟从很远的山那边升起来——还有一个小时的山路。对于这条羊肠小道, 这些孩子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苏明娟挎着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包, 手里拎着一个碳炉, 这是她在上课时用来取暖的,因为所谓的课堂不过是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 如果没有这个小炉子, 她的小手就会被冻僵, 但即使这样,上学对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最快乐的事。上课铃响了, 苏明娟把碳炉搁在右边的小木凳上, 暖了暖手之后, 拿出了书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铅笔。这时, 他看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 其中一人还拿着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怪的机器, 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机,而拿相机的人就是《中者解海龙。课继续上着, 但苏明娟“溜号”了, 她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追随着这个拿着奇怪的机器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见他一会将它对准黑板, 一会对准老师, 一会对准其他同学……慢慢的,那个人似乎也察觉到有双眼睛一直在看着他。终于, 他发现了她, 那是一双不可错过的眼睛, 纯真、好奇、甚至一点惊恐, 他举起了相机……在那只有零点几秒的时间里, 苏明娟突然感到有点害怕, 她不知道此刻发生了什么。当然, 她更无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2007 年4月 26 日,因为采访苏明娟,我和摄影师、化妆师、助理一同来到合肥。在我们下榻的希尔顿酒店, 我惊讶地看见服务柜台上就摆着那幅“大眼睛”照片, 上面用中英文写着: 用你们的爱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应生告诉我们, 这幅海报在合肥随处可见。当他得知我们这次就是来采访她时, 他几乎是用兴奋的语气问道:“她叫什么名啊?现在是不是挺大了? ”我告诉他,她叫苏明娟,今年 24 岁,就在你们当地的省工商银行工作。在解海龙离开苏明娟所在的金寨乡桃李小学之后, 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开始在各种媒体传播开来, 并迅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然而此时,照片中的主人公苏明娟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直到3 年后, 湖南长沙某军校一位名叫李万的学员将一份《解放军日报》和一封信寄给了苏明娟的校长, 报纸上登载的正是这张照片。他在信里对校长说, 如果你们学校还能找到这个小姑娘的话, 我愿意资助她到小学毕业。校长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谁,但根据报道中的线索,他将所有四年级的女孩叫到了办公室, 然后指着照片问道:“这个人是你们当中的谁啊?认一下! ”这是苏明娟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唯一的感受是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啊?再仔细看,还是
苏明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