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作者:王忠欣 1860 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地来到中国从事宣教工作。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一. 早期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状况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的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这些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估计在这一时期, 教会小学有 50所, 入学人数在 1000 人左右。最早的教会学校可以追溯到 1839 年美国传教士布( R. S. Brown )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堂。到 1875 年左右,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学校约有 350 所, 学生有 6000 人,仍以小学为主,但教会中学也开始出现。从 1875 年起, 由于西方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 同时中国人自己办的实业也开始发展,中国近代化需要大批的人才。在这种大环境刺激下,教会学校急剧发展。到 1899 年, 教会学校达到约 1766 所, 学生人数增加到三万多人。到 1900 年, 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差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 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 对落后的中国来说, 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二. 传教士对中国留学活动的推动近代的留学潮是先从教会学校中开始的,后来中国官派留学生,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派遣,也大都与传教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马礼逊学堂的 3 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 1 他们是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带到美国的。 1846 年9 月布朗准备回美国休假, 他决意要带几名高年级学生赴美深造。当布朗在课堂上说,想去美留学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时,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黄宽和黄胜也站了起来。由于这 3 位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传教士还决定在他们留学期间给他们的父母寄赡养金,为期不少于两年。 1847 年4 月容闳等到达美国纽约。随后, 布朗保送他们进了麻省芒松读高中。除黄胜因病回香港外,容闳和黄宽都在该校学习了两年,于 1850 年毕业。接着, 黄宽前往苏格兰, 考取了爱丁堡大学, 读了 7 年医科,于 1857 年毕业回国, 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 1854 年毕业回国。继男子留学后,女子也开始留学。中国近代最早的女留学生也是由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 1870 年,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 6 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 1881 年, 17 岁的金雅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