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林元鑫
1、思路:先总结我对斑岩铜矿的一些认识(与老师给的文献无关)——按老师给的文献的思路展开——结论、提出问题并给以适当解答
2、因为有些是我自己的推论,因此不对的地方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3、我会带着大家以岩浆—热液的思维来解读斑岩矿床。
一、定义
斑岩Cu(-Mo-Au)矿床简称为斑岩铜矿床,产于斑岩体内部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细脉浸染型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的特点。斑岩型铜矿是最早,也是最主要的斑岩型矿床,其资源量占全世界铜的50%以上。(这是最普遍的定义)
二、特点
1、形成环境:
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的陆缘弧(如:太平洋东岸的安第斯陆缘弧);
其次为岛弧(如:太平洋西安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岛弧带);
还有大陆碰撞造山带(如:青藏高原的玉龙成矿带和冈底斯成矿带)。
二、特点
2、形成年代:有重要意义的矿床均产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中国)和新生代(安第斯),其次为晚古生代;(年代老,易被剥蚀)
二、特点
3、岩浆岩:
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钙碱性花岗岩类(中酸性),如花岗闪长岩(紫金山)、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土屋-延东)等,有些与成分相当的火山岩共生;
岩体多为小型岩体(小岩体成大矿,大岩体反而不成矿),形态多为岩株状,岩石常具斑状结构;
岩体内常具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流体演化后期,压力释放,发生爆破)
二、特点
4、围岩蚀变:普遍具有强烈的围岩蚀变,典型的有从内向外的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
蚀变跨越岩浆晚期和热液期。高温(>400℃)高盐度岩浆流体与斑岩发生水岩反应形成钾化;随后温度和盐度降低,并加入大气水,形成绢云母化;而泥化在某些斑岩矿床并不发育,(也可能是剥蚀掉了)是乎泥化不属于斑岩系统,而是指示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发育,因为泥化是浅成低温热液热液矿床的典型产物,而且许多斑岩铜矿都叠加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菲律宾Lepanto-FSE)
当与碳酸盐围岩或含钙、镁较高的火山岩发生反应时,则形成矽卡岩。因此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也可共生。
斑岩铜矿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