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所谓‘湿地'
湿地兼有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生境特殊,物种多样,是地球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国际上最为公认的湿地是1971年由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在伊朗签署的国际《拉姆萨尔公约》,把湿地定义为“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域,淡的,稍咸的水域,泥沼地,沼泽地,泥炭地,包括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
197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学协会将湿地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②底层土主要是湿土;③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明确指出: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m为界.
我国也有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湿地的内涵加以说明,认为湿地是“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综上所述,狭义的湿地强调水文、土壤以及湿地植被三要素的同时存在,水深一般不超过2m,湿生或水生植被占优势,土壤为水成土,即受地表积水或地下水浸润,具有明显生物积累及潜育化特征,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无氧条件的土壤。而那些枯水期水深超过2m,水下无湿生植被生长的大型河道,湖泊以及海洋则属于水生生态系统。
1.1。2 湿地公园及其内涵
1。1。2。1 湿地公园
我国关于湿地公园概念与界定分别由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颁布了两套体系,包括四个定义:
—-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中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限定: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一般不应小于20hm²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以下条件:
(1)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3) 占地500亩 (33。33hm²) 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4)具有天然温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1。1。2.2 湿地公园与湿地、湿地保护区及其他水景公园
1)自然湿地与湿地公园
自然湿地形成的湿地斑块连接度较高,破碎化程度较低,湿地中水文环境受区域中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综合作用影响。而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通常是经过人为干扰,并出于营造特殊景观的需要,往往湿地斑块分布不均匀,面积较小,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自然湿地是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并且其功能可以测定与评价,而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功能之外,还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作用,这些是自然湿地所不具有的,同时这类服务功能也难以进行计算评估。
2) 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
通常而言,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都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同时二者都具有保护湿地环境的作用,但其也有较多的区别:
,通常涵盖了整个水域,而湿地公园规模一般较小,属于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验区域.
(2)功能。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温地的保护、恢复为主,而温地公园在此之外同时还要满足游憩、休闲的需求。
(3)湿地构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为主,未经人为干扰或干扰较小,而湿地公园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恢复、改造、优化环境,从而形成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环境,因此人工干预下的场地面积较大.
4)湿地公园与水景公园
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具有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是与水景公园最大的区别,湿地公园强调对湿地特征的展示,突出体现湿地的生态作用,以保护、,是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景观环境。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1) 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的过渡
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但其成因都是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水体陆化以及陆地沼泽化两种类型。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湿地分布区域景观的复杂性,为生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同时湿地本身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由于特有的边缘效应,其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3) 功能多样性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湿地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外在表
湿地公园与普通公园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