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活动来展示音乐存在的价值,用音乐表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思路,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核心理念,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内在修养等,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特点;素质教育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观念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它不似语言文字那样表达事物,也不似美术那样描绘生活,它是用一种特殊音响的巧妙运用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以一种特殊的结构形态组合来表现人类主观的思想情感,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的王冠”。它通过特殊的材料——声音,来传情达意,依靠听觉来感知音乐,才能声情并茂地感动人。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净化着人们的心弦,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二、音乐艺术中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通过其特殊的魅力直达人心,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审美体验的关键,那种直观的反应是音乐艺术与听众心理活动的一种强烈的撞击。音乐艺术不单单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而是通过对声音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形成有节奏、有美感的无限自由的空间,唤起听众自身生活经历的复杂情感,从而激发听众强烈的联想,在音乐旋律中产生共鸣。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用音乐演奏出来的雷雨声及鸟鸣声,让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雷声轰鸣、雨水哗哗然后花香鸟鸣的美丽景象,从而感受到雨过天晴之后的舒心爽朗。音乐艺术能让听者在情绪与情感的激发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一)音乐艺术中的情感特征。音乐艺术的情感审美与个体审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一个审美特征,在音乐中直接表现出来。创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我们可以在欣赏乐曲时直接地感受到。比如托尔斯泰在听《如歌的行板》后,感触颇深地泪流满面。他曾在《论艺术》中提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作为审美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艺术审美体验中得到普遍的承认。通过主观情感在音乐中的积极作用,然后由“借情”“移情”等多种因素,可以使听众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黑格尔曾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但是由于审美个体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等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对同一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和理解。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乐曲,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情感体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体验和领会。音乐艺术活动的审美体验过程正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方式。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浓缩在作品中,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感觉。例如我国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讲述了伯牙子期以琴相交,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琴的动人故事;再比如民乐《百鸟朝凤》,模拟各类鸟鸣,表现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欢乐场景。音乐只是声音的一种直观表现状态,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审美意识与音乐声音相融
音乐艺术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